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漳州要闻 > 漳州新闻

十五载匠心守“月”色

来源:漳州新闻网  时间:2025-10-09   作者:吕芙蓉

核心提示:近一个月接了10万个金山大饼订单,南靖52岁的手艺人吴水德——

  近一个月接了10万个金山大饼订单,南靖52岁的手艺人吴水德——

  十五载匠心守“月”色

  吴水德正在制作金山大饼

  中秋节虽然已经过了,但闽南大地的街巷里,似乎仍留存着月饼的香甜余韵。在南靖县金山镇,名为“金山大饼”的传统手工月饼,依旧是当地人心中关于团圆与乡愁的鲜活印记。

  不同于流水线生产的工业月饼,金山大饼凭借酥软的口感、醇厚的馅料和独有的老味道,即便在“双节”过后,也始终占据着人们味觉记忆里的特殊位置。而让这门老手艺在市场浪潮中顶住压力、持续散发活力的,正是52岁的手艺人吴水德。从一个小作坊到带领数十人团队坚守老味道的“饼匠”,十五年来,他用执着与巧思,让金山大饼的香气跨越了节日限定,也让传统美食的温度,长久触达更多人的心间。

  “意外”缘分

  从“门外汉”到“饼行家”

  人生打开新的大门

  吴水德与金山大饼的缘分,始于一场烟火气十足的“意外”。结婚前,他从未接触过月饼制作,而妻子娘家从事金山大饼生产,他的人生由此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一开始就是帮着打打下手,看着长辈和面、包馅、烤饼,觉得这活儿不复杂,真上手了才知道里面全是门道。”吴水德笑着回忆起刚接触制饼的那些日子。

  吴水德从最基础的“和面搓粉”学起,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藏着严格的标准。“水温要根据季节调,冬天用温水,夏天用凉水,这样面团才够筋道;面粉和水的比例更是分毫不能差,多一勺水就软塌,少一勺水就干硬,烤出来的饼皮要么没嚼劲,要么掉渣。”为了掌握这门手艺,他跟着长辈从凌晨忙到深夜,每天重复着揉面、擀皮、包馅的动作,手上磨出了厚茧,也渐渐摸透了老手艺的“脾气”。

  结婚三年后,吴水德正式接手作坊,彼时的小作坊只有两三名工人,订单多来自周边村镇的熟客。“那时候最怕的就是中秋前的旺季,订单一来,几个人连轴转,烤炉24小时不间断,经常累得倒在案板旁就能睡着。”即便如此,他从未想过降低标准。

  “老主顾认的就是咱们的老味道,味道变了,信誉就没了。”正是吴水德的这份执拗,让小作坊的口碑慢慢传开,订单从周边村镇扩展到漳州城区,甚至有厦门、龙岩等地的顾客专程驱车来买。

  随着订单量增长,小作坊渐渐难以承载需求,2020年吴水德决定扩大规模,从家庭作坊转向规范化生产,但他始终坚持“手工为先”的原则。“机器替代不了手上的力道,能做出统一的形状,却做不出手工的温度。”如今,即便受经济形势影响,生产规模有所收缩,吴水德依旧在核心环节坚守传统手工工艺。每天,他都会在车间巡查,手把手教年轻工人把控细节:“包馅的时候要转着圈捏,这样皮馅才均匀;烤的时候要盯着颜色,金黄透亮才算好,差一点都不行。”这份对工艺的坚守,成了他面对市场波动时最踏实的“底气”。

  守正创新

  以老味道稳住客源

  用新口味打开销路

  在金山镇,老辈人对金山大饼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加料肉饼”的经典口味——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丁,搭配花生、冬瓜糖,经过调味后包裹进酥软的饼皮,烤好后咬一口,肉香与坚果香交融,咸甜适中,越嚼越香。这是吴水德接手作坊时的“招牌”,也是他在市场遇冷时也必须守住的“根”。

  为了让这口老味道不褪色,吴水德在原材料的挑选上近乎“苛刻”。每天天还没亮,他就会准时出现在镇上的菜市场,亲自挑选新鲜食材。“五花肉要选三层肥瘦相间的,太瘦了柴,太肥了腻;花生得是本地刚收获的,颗粒饱满,炒出来才香;冬瓜糖不能买现成的,要自己用新鲜冬瓜熬,这样才没有防腐剂的味道。”他说,食材的新鲜度直接决定月饼的口感,尤其在订单减少的当下,更要靠品质留住老顾客,“哪怕多花点时间、多费点功夫,也不能将就,老主顾信任的就是这份实在”。

  守住传统的同时,吴水德更敏锐地意识到,必须在口味上创新,吸引新顾客、激活老客源。“现在大家消费更谨慎,要是一直守着老配方,老味道可能就真的‘留不住人’了。”于是,他带着工人反复调试口味,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推出更贴合当下消费需求的新品。

  经过无数次试验,“香芋拔丝”“红豆拔丝”两款新口味应运而生。为了做出“拔丝”的效果,吴水德特意改良了馅料的熬制工艺,在香芋泥和红豆沙中加入适量麦芽糖,既能拉出细长的糖丝,又不会过于甜腻。新口味推出后,立刻吸引了不少年轻顾客。随后,他又根据老年人的口味偏好,推出“黑芝麻”口味,口感绵密,营养丰富,深受老年顾客喜爱。

  2022年推出的“纯花生油金山大饼”,如今更成了“拉新促活”的主力。“以前的饼皮用普通植物油,我想试试用花生油,香味更浓,也更健康,纯花生油大饼,咬一口酥脆掉渣,花生油的香气在口中散开,没有丝毫油腻感,放几天后,饼的香味也更醇厚。”吴水德说,今年订单虽然少了,但这款饼的销量没降反升,很多老顾客说:“宁可少买点别的,也要尝尝这个老味道里的新花样。”正是这一点点的创新,让他在市场压力下,守住了一批忠实客源。

  薪火相传

  让老手艺温暖

  更多团圆时刻

  每年中秋前一个月,是吴水德和工人们最忙碌的时候。“往年这个时候,总订单能有15万个左右,今年受大环境影响,线上线下加起来也就10万个,比往年少了三分之一。”吴水德坦言,订单减少后,他调整了生产节奏,不再追求“满负荷”,而是“按单生产、保证新鲜”。“订单少了,更要把每一块饼做好,让顾客觉得‘买得值’,明年才会再来。”他坚持每天抽检月饼,从口感、甜度到外观,一个都不落下。

  对于未来,吴水德没有宏大的计划,只想着“以稳求进”,让更多人了解金山大饼,让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现在车间里有几个20多岁的年轻人,都是本地人,也愿意学这门手艺,我很开心。”他告诉记者,他会毫无保留地把技艺教给这些年轻人,同时也会带着他们一起琢磨怎么在守住老味道的同时,适应市场变化。

  “这门手艺不是我一个人的,是金山镇的,是闽南的。现在市场难,但只要我们把饼做好,把口碑守住,金山大饼的香味,还能飘得更远。”吴水德坦言,这门老手艺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守住老味道,就是守住顾客的信任;传承老手艺,就是在市场波动中,守住一份不变的团圆温度。

  ⊙漳州融媒记者 李润 文/供图

责任编辑/洪乐敏

 
标签: 漳州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