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韵再起,百年戏脉在云霄县佳栋复兴潮剧团得以赓续——
一位“85后”的执着与村庄的“戏台梦”

佳栋复兴潮剧团首秀现场

剧团演职人员合影
近日,当悠扬的潮剧唱腔回荡在云霄县火田镇佳栋自然村的戏台上,台下掌声雷动,村民眼中泛着泪光。这座被誉为“戏地”的百年古村,因潮剧团的复兴而重焕生机。这背后,是“85后”骆志武的执着坚守,更是几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传承。
初心如磐:百年戏脉催复兴
佳栋村的潮剧传承已近百年,曾是村民文化生活的核心。骆志武的童年,满是戏台的锣鼓声与悠扬唱腔,每逢演出,他总会早早搬着小板凳坐在前排,华丽戏服、精致妆容、婉转唱腔与灵动身段,在他心中种下了热爱潮剧的种子。
骆志武的大伯骆高宗是剧团里的好手,对他疼爱有加,闲暇时便传授潮剧基本功——从简单台步、手势到复杂唱腔、念白,骆志武学得有模有样。“这孩子,对潮剧有天赋,也有热爱,将来或许能为咱剧团出份力。”大伯的这番话也成为骆志武日后复兴潮剧团的重要动力。
30年前,受经济压力与人员流失影响,佳栋潮剧团无奈解散,复办成为几代人的夙愿。老团员们始终珍藏着当年的《演员证》与戏服、木箱等老物件,即便多次搬迁也不肯丢弃。2022年底,骆志武与发小骆斌牵头,与老一辈沟通重建事宜,倡议迅速点燃村民热情。骆高宗、骆坤镇等老团员凭借自身技艺与人脉提供关键支持,2023年正月,“云霄县佳栋复兴潮剧团”正式成立,百年戏脉终获新生。
破局而行:全员同心克万难
佳栋复兴潮剧团的重建之路布满荆棘,资金短缺、业务拓展、人员磨合等难题接踵而至。为破解资金短缺难题,骆志武提出“全员持股”模式,明确剧团为村办集体所有,并强调其“非营利、重传承”的公益定位。起初村民心存疑虑,77岁的老舅公骆来发率先取出养老金支持,直言“相信志武,相信剧团能红火”。在他带动下,骆巧珍等老团员纷纷拿出私房钱,村民们也慷慨解囊,最终筹得20余万元(含社会捐赠10余万元),顺利购置戏服与乐器。
演员磨合同样不易,30名演职人员中多为50岁以上老团员,部分年过六旬,年轻成员仅三四人。老团员30年未登台,动作、台词常出纰漏,资深者对戏质要求严苛,难免产生矛盾,但大家以剧团为重、相互包容,年轻演员主动求学,新老默契渐生。“老团员说‘潮剧是活的,得用心唱’。我演《太子贬巴州》时,骆高宗师父手把手教我。现在演出时,老人们眼里的光让我坚定:这戏必须唱下去!”小生扮演者张碧惠感慨。
2023年农历五月十二至十三,剧团筹备三个月后,在本村举办首场演出,庆祝“关帝爷圣诞”。彼时,十里八乡2000余名群众涌入,村民围观排练、捐钱支持,外出村民与外嫁女儿纷纷返乡,微信群里满是排练视频,感人场景令骆志武至今难忘。
潮韵永续:乡土情怀续新篇
佳栋复兴潮剧团首场演出后声名鹊起,经典剧目《太子贬巴州》广受好评,至今已演出70场,未来二十余场排期已满,演出范围从乡村拓展至周边县市。
潮剧团的复兴更重塑了佳栋村的精神纽带。该村全姓骆、素有“团结干事”美德,剧团重建后,外嫁女儿返乡更勤,老人有了固定聚集地,年轻人也主动向长辈了解村史与剧团文化。
谈及未来,负责人骆志武充满坚定与期待。他计划先为剧团申请办证,实现规范化、合法化运营,同时对接云霄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寻求支持。在他看来,传承是关键,虽吸纳年轻人存在困难,但剧团不会放弃,将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演出视频、排练花絮等,吸引年轻人关注。团长骆耀春也寄予厚望:“最骄傲的不是排了多少场戏,而是剧团把大家的心聚在了一起。看到老人孩子因潮剧开心,一切都值得。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让潮剧韵味永远传唱。”
如今,佳栋古村的戏台依旧灯火璀璨,唱腔悠扬。骆志武与团员们用团结与坚守,续写着传统文化的传奇——这份对潮剧的赤诚热爱,终将让传统文化在岁月中生生不息,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许颖 汤金梅 文 骆志武 供图
责任编辑:吴志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