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漳州要闻 > 漳州新闻

两代农人共营芭乐产业——“致富果”种得好卖得火

来源:漳州二手房装修风格推荐  时间:2025-11-22   作者:刘健宁

核心提示:在长泰上花村,“田间的踏实”遇上“云端的畅想”,两代农人共营芭乐产业——

在长泰上花村,“田间的踏实”遇上“云端的畅想”,两代农人共营芭乐产业——

“致富果”种得好卖得火

种植户正在采摘芭乐

  早晨七点半,长泰区陈巷镇上花村的芭乐林中,露珠还未褪去,种植户戴国和与帮工们的身影已在绿叶白果间忙碌穿梭。手指翻飞间,青翠饱满的芭乐装满了一筐又一筐。“这果子,可是我们村的‘致富果’。”戴国和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从2018年小面积试种到现在经营20亩果园,戴国和从“试水”到“扎根”的全过程,成为上花村芭乐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谈起种植经,他如数家珍:“白心是‘主力军’,产量大,耐储存;红心是‘特色兵’,价钱能卖到5元一斤。芭乐的采摘期能从每年6月一直延续到次年3月,其中9至12月是农忙高峰,温度最适宜,果子也结得最欢实,亩产最高能达到600斤。”

  然而,种得好只是第一步。几年前,戴国和主要依靠线下代办点销售,市场局限在厦漳泉等周边城市。变化发生在年轻人返乡之后。

  在戴国和采摘芭乐的时候,镇上的果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里,“90后”新农人薛万德已经打开了电脑,屏幕上来自美团、叮咚等平台的订单信息不断弹出。他创办的合作社,正是乡亲们种植的芭乐走向更广阔市场的重要一环。

  2018年,怀揣着对家乡的眷恋与对农业未来的看好,薛万德从城市返回家乡上花村,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水果收购事业的“接力棒”,并于2022年试水电商。高峰期,线上平台一天能卖四五千单。

  电商的爆发式增长,反过来重塑着田间标准。薛万德说:“现在超市和线上平台对果型、品质要求极高,这倒逼着我们和种植户一起提升。”他的合作社不仅注册了品牌,还通过代办点与数百户像戴国和这样的种植户紧密联结,形成“你种得好,我卖得更好”的利益共同体。

  将戴国和“田间的踏实”与薛万德“云端的畅想”紧密相连的,是村集体倾力搭建的硬支撑与软环境。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村农业生产工作负责人戴全义介绍,“我们统一谋划,硬化扩宽机耕道,确保运输车能开到每块田头;清理修建灌溉水渠,保证农业用水通达顺畅。”这些举措,直接解决了种植户们曾经面临的运输难、灌溉难问题。

  2023年,上花村芭乐荣获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全村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带动600户农户种植、上千人增收。

  对于未来,一幅更清晰的蓝图已经绘就,村里计划打造保鲜冷藏库,解决芭乐集中上市价低损耗大的痛点。“建了冷库,我们就能错峰销售,收入更有保障!”这个计划让戴国和充满期待。薛万德则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打响品牌,开发深加工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

  上花村芭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陈巷镇做大做强特色现代农业注入了强劲信心。陈巷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充分借鉴其成功经验,聚焦产业升级,着力补齐冷链物流、农产品深加工等关键短板,同时大力推动品牌化建设,让全镇的农业产业链条更长、价值更高、综合效益更好,使更多特色农产品成为富民增收的“幸福果”。

  ☉漳州融媒记者 陈逸帆

  通讯员 林少虹 柯陈坤 文/供图

责任编辑:徐镜正 周媛婷

 
标签: 漳州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