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宏篇交新卷 山海漳州启华章
——“十四五”期间漳州体育高质量发展综述
清晨的九龙江畔,运动的身影遍布城乡;国际赛场上,漳州健儿一次次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十四五”以来,漳州体育事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交出了一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并进的精彩答卷。
从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到5名运动员同时入选巴黎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从“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到体育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漳州正以体育为笔,书写着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的动人篇章。在这五年间,体育已不仅是竞技场上的角逐,更是城市发展的强劲引擎、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动注脚。
站在“十五五”新起点,漳州体育正以更强的使命感、更活的机制、更优的生态,推动体育事业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奏响更加激昂的体育强音!
全民健身迈上新台阶
城乡涌动"运动热"
清晨6时,龙海智慧体育公园里已是一片热闹景象。跑步的青年、打太极的老人、练气排球的社区队伍,在晨光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全民健身画卷。“走出家门5分钟就能锻炼,这样的幸福以前想都不敢想。”退休教师陈文辉擦着汗笑道。
“十四五”期间,漳州持续推进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建成体育场地16449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9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令人欣喜的是,12个智慧体育公园实现县区全覆盖,1253.694公里健身步道如脉络般延伸至城乡各个角落,3527处社区健身器材让“举步可就”的健身圈从蓝图走向现实。
在长泰区,总投资2000万元的体育公园成为区域新地标;在高新区,龙江岁月二期8.6公里慢行步道串联九龙江两岸美景,让运动成为这座城市跳动不息的脉搏。
设施建好了,如何让市民“会健身”“健好身”?漳州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11950人,每千人拥有指导员2.36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1.98%,国民体质合格率超93.48%。
“我们从单纯的教动作,扩展到开具‘运动处方’、指导慢病干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吴建萍说,她指导的健身课,最受欢迎的八段锦课程场场爆满。
五年来,漳州年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超270场,参与人次突破71万。从传统“三节”活动到“全民健身日”系列项目,从南靖土楼骑行到“龙江岁月杯”龙舟邀请赛,从社区运动会到“村BA”“村VA”赛事,城乡体育的多元魅力与广泛参与充分展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
漳州健儿闪耀世界
2021年那个夏天,卢云秀在东京奥运会帆板赛场上夺金的身影,至今仍深深印在漳州人的记忆里。“那一刻,整个漳州都沸腾了。”漳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回忆道,“这枚金牌,实现了漳州几代体育人的梦想。”
荣耀接踵而至。2021年西安全运会,漳州籍运动员21人24次获得比赛录取名次(其中,5人获金牌、9人获铜牌),金牌数、奖牌数均创历史新高。2022年省运会,漳州体育代表团青少年部夺得104金70银97铜,取得历史最好成绩。2023年杭州亚运会,漳州运动员夺得2金1银,创历史最佳成绩。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体操小将邱祺缘在高低杠上翩然飞舞,摘得银牌;李诗婷闯入女子皮划艇激流回旋半决赛,郑益昕、庄宇珊助力中国女排小组三连胜晋级八强。欧烜屹、韩悦在羽毛球项目上挥出世界冠军的荣光;刘吴狄、钟秀彪等在国际赛事中也表现优异。2025年,庄宇珊、殷小岚、郑欣怡三人同时入选女排国家队,创地级市单次输送纪录。
“十四五”期间,漳州籍运动员在国内外赛场上共夺得近百枚金牌,用实力铸就“漳州荣耀”。
成绩的背后,是漳州竞技体育体系的持续优化与人才的厚积薄发。全市现拥有5个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7个省级基地,建成“国家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全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等一批国字号单项训练平台,拥有2名国家“双百精英”教练员。更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5年,漳州输送的在册省级以上运动员达100余人,其中近50人正全力备战新一届全运会。
“我们不仅要培养冠军,更要让体育精神扎根在每一个孩子心里。”漳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体教融合”深化推进,市运会首创“四赛合一”模式,将青少年竞技、中小学生运动会、全民健身和行业系统比赛融为一体,构建起覆盖各年龄段、多层次的竞赛体系。
两岸体育交流深化拓展
共建融合发展新平台
“这里的场地设施特别好,同样的语言,同样的热爱,体育让我们成为一家人。” 今年7月在漳州台商投资区举行的漳台“棒协杯”青少年棒球邀请赛上,来自金门的教练许元柏感慨道。这场赛事吸引了漳州市5所联动学校与金门县4所学校共200名青少年参赛,覆盖小学至U18全年龄段,棒垒球已从新兴运动成长为漳州对台交流的特色品牌。
五年来,漳州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以体育为媒介,持续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海峡两岸气排球邀请赛已成功举办8届,海峡两岸汽车场地越野挑战赛、速度轮滑菁英赛等赛事,也纳入福建省海峡两岸体育嘉年华,吸引众多台湾体育爱好者参与。
除了品牌赛事,漳州还不断加强棒垒球区域发展中心建设,新增20所省级棒垒球联动学校。漳州市棒垒球交流比赛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两岸青少年棒球交流提供了专业平台。
“体育交流是两岸融合发展的最好方式之一。”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办好海峡两岸品牌赛事,争取入岛交流,为两岸融合发展贡献漳州体育力量。”
2025年,漳州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漳州)暑期青年交流季,涵盖棒球、羽毛球、气排球等多个项目,进一步扩大了两岸体育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体育文化传承创新
弘扬精神铸就城市品格
2023年,漳州举办了福建省漳州体育训练基地成立50周年暨弘扬女排精神座谈会,新老女排运动员齐聚一堂,共忆竹棚里挥洒汗水的峥嵘岁月。
五年来,漳州持续擦亮“中国女排娘家”金字招牌,通过举办“续红色血脉·扬优秀传统”等主题活动,让女排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市体育局联合媒体推出《特殊的感情 特殊的理解 特殊的支持》专刊,记录中国女排与漳州半个世纪的情缘;组织开展“娘家挺女排 奥运创佳绩”系列活动,在全市掀起学习女排精神的热潮。
“从竹棚精神到女排精神,漳州体育文化一脉相承。”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弘扬女排精神,漳州还积极挖掘本土体育文化资源,编撰出版漳州体育名人录,传播漳州体育文化,讲好漳州体育人物故事。
在全市,各类体育文化展览、体育摄影大赛、体育主题征文等活动层出不穷,充分展现了体育文化的多元魅力。“体育不仅是比赛,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市民黄女士感慨道,“通过这些活动,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体育的内涵,也为漳州体育感到自豪。”
体制机制改革破冰前行
激发体育发展新活力
“过去组队参赛,选材难、经费紧、保障弱。现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我们不仅能聘请优秀教练,还能送队员到外地集训,训练质量明显提升。”谈及“十四五”期间的变化,漳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负责人深有感触。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五年来,漳州以建设绿色生态体育运动休闲城市为目标,积极深化体育事业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漳州市体育局实施部分青少年体育项目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培训”暂行办法》,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体育服务体系。
这一创新举措,让专业的事交由专业的人来做。全市现有各类体育培训机构300余家,办学主体既有学校、企业,也有社会体育团体组织和个人,培训范围涵盖数十个项目,基本覆盖从少年到老年全领域健身。
在训练体制方面,漳州创新推行“市队县办”“市队校办”模式,充分调动县级和学校积极性。比如龙海区少体校负责射箭项目,东山县少体校负责帆船帆板项目,部分中小学承接体操、排球等项目训练任务,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同时,漳州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发展,2020年7月,漳州成立了全省地级市首家体育产业协会,架起体育产业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我们协助政府宣传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向外推介漳州体育产业发展资源,参与招商引资。”市体育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体育产业注入新动能
“体育+”融合效应凸显
一场赛事,如何带火一座城?长泰区用“一粒球”给出了答案。
今年夏天,中国·长泰乡村气排球公开赛迎来了来自全国乃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球队,赛场周边的民宿一房难求,餐饮店营业额翻了一番。“这就是‘村VA’的魅力!”赛事组委会负责人兴奋地说。这场赛事不仅是一个体育IP,更成为“体育+旅游+农业”融合的典范,配套的“花样漳州”嘉年华活动,有效拉动了“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增长。
五年来,漳州积极构建“一核两带五区”体育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体育+”多元融合迈向纵深。在“体育+旅游”方面,依托独特的山海资源,打造了长泰漂流、东山帆船帆板、南靖土楼骑行、华安山地马拉松等一批备受好评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长泰漂流龙凤谷小黄山、南靖土楼云水谣成功入选全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鹭凯生态庄园获评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超28万人次,“欢乐岛杯”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俱乐部多支队伍参赛,得到央视5套的多次报道,体育已成为引流聚气的“黄金招牌”。
此外,我市积极促进康体结合,大力推广“运动处方”,提倡开展健身咨询、体质测定、运动康复和调理等服务。结合乡村振兴,推动体育设施、赛事活动下沉乡村,利用优良的生态资源,发展休闲健身、运动康养等新业态,为“健康漳州”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体育已经成为漳州一张闪亮的名片,其价值在于能够与各行各业产生‘化学反应’,赋能整个城市的发展。”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体育产业单位近1500家,从业人员约3万人,一条以融合为特征的体育产业新赛道正在漳州全面铺开。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智慧体育引领未来
产业的融合繁荣,离不开科技创新的硬核支撑。在东山富翔航空飞行营地,无人机培训与飞行表演等低空经济新业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的目光。“这是我们推动‘体育+科技+旅游’深度融合的一次尝试。”营地负责人介绍。
“十四五”期间,漳州体育产业加速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除了低空经济,智能体育装备制造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泰里斯智能拳击格斗手套能在非接触状态采集速度、力量等数据,智能运动鞋正式投产,智能体育运动教学平台及“军用智能实弹打靶反馈计数系统”等产品已完成测试;智能运动岛项目被漳州市数据管理局推荐参评福建省公共数据赋能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应用场景。
“我们不再只是代工厂,而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企业。”东山安攀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自豪地说。该公司首创的登山防护锁具装备拥有国家授权专利70项、发明专利5项,成为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指定专用器材。
在体育服务领域,智慧化建设同样成果显著。全市建成12个智慧体育公园,配备智能健身器材、AI体测设备等,让市民享受科技带来的健身便利。漳州还积极探索“物联网+健身”模式,推动公共体育设施智能化管理,提升场馆运营效率。
“创新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更多‘漳州创造’的体育品牌,推动体育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变革,创新。正是漳州体育在“十四五”期间跨越发展的生动缩影。
五年来,从群众体育的遍地开花到竞技赛场的捷报频传,从体制机制的改革前行到两岸交流的深度融合,漳州体育事业的每一次突破与跃升,都根植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汇聚成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的澎湃动能。
展望“十五五”,漳州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精神,让体育强市梦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脉搏,为绘就富美新漳州的宏伟蓝图贡献更为坚实的体育力量。
本版文字由 漳州融媒记者 周杨宁 采写 图片由 漳州市体育局 提供
责任编辑/孙福能 美术编辑/黄宇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