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闻网讯(漳州融媒记者 陈静 韩靓)2025年3月,一场跨越3000公里的寻亲之旅,在“漳州110”十中队(“漳州110”支队寻亲工作室)民警的昼夜奋战下,终于写下了温暖结局。
2025年2月24日,19岁的聋哑女孩小新(化名)从哈尔滨踏上动车独自南下。多方寻找无果,焦急万分的父亲张先生,追到了漳州。当时小新已离家27天。
接警后,“漳州110”十中队立即启动紧急寻亲机制,后台民警循线追踪、深度研判,凭借数据支撑大致锁定小新在漳州的活动范围;路面巡逻警力同步联动,在重点区域展开地毯式搜寻。在“科技助力”与“脚力接力”双管齐下,经过近12小时的连续奋战,民警终于找到了小新。
“我们带着张爸一路往现场赶,路上不停安抚他的情绪。见到小新后,我们通过打字确认信息,没想到她艰难却清晰地吐出‘爸爸’两个字。”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第十中队民警李育裕仍记忆犹新。听到女儿的呼唤,张先生的泪水瞬间模糊双眼,紧紧抱住了久违的女儿。临别时,民警还细心叮嘱家属,为小新配备联系卡片和定位手环,并反复讲解预防走失的注意事项,用细节筑牢安全防线。
比27天更漫长的,是漳州市平和县石先生21年的寻亲路。
2025年3月,石先生向十中队求助:母亲石某花因精神疾病,自2004年起便与家人失联,直到最近,他在社交平台看到一则“寻亲启事”,照片上的人竟与母亲极为相似。
面对“历史信息缺失”与“跨区域协作”的双重难题,“漳州110”十中队没有退缩。他们第一时间为石先生采集血样用于身份核实,同时联动全国寻亲工作室资源,与启事发布地派出所建立对接。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确认了石某花的身份。21年的团圆等待,2528公里的距离,驱车28小时,“漳州110”十中队民警亲自陪同石先生踏上接亲路。“考虑到后续生活便利,我们还为石某花开通‘绿色通道’,协助她完成身份认定、户口恢复、异地迁移等全部流程。”民警方瑞琦说。
当19岁的聋哑女孩小欣在漳州学生街说出“爸爸”的那一刻,当石某花在阔别21年后拥抱平和老家的亲人时,这两场团圆背后,是“漳州110”第十中队专业化寻亲机制的强力支撑,他们以机制创新打破寻亲壁垒,用技术赋能缩短团圆距离,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落到了每一个具体的寻亲案例中。
秉持着“共筑团圆,让爱回家”的工作理念,“漳州110”十中队将 “接、巡、处”警务链条融入寻亲工作,形成“传、侦、联、寻、宣”五大工作亮点,并与各地警方及寻亲工作室建立长期协作关系,现覆盖21个省区市46个联动单位,借助联动协查机制将寻亲工作辐射至全国,全力以赴做好助民寻亲、打击犯罪、公益宣传等工作,第一时间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通过完善地面搜寻和后台数据支撑的协同机制,将助民实举做到群众心坎上。
据悉,自成立以来,“漳州110”十中队共参与、协助找回1695人。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重获团圆的喜悦,更是“漳州110”用坚守与担当,书写的为民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