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通知公告

闽南日报聚焦市自然资源局这些创新举措

来源:漳州市自然资源局  时间:2025-08-05

核心提示:全文如下

7月29日,《闽南日报》刊发文章《漳州市自然资源局着力提升干部职工学习能力、服务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五项能力”》,介绍漳州市自然资源局在低效用地再开发、“拿地即开工”、不动产办证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前期策划“会商平台”建设等方面工作举措与成效。

全文如下

在全国首创土地供应与工程项目并行审批,拉开“拿地即开工”改革序幕,目前“拿地即开工”建设项目总数达到132 个、 面积605.2万平方米;


创新机制化解不动产办证历史遗留问题,成功化解40909套房屋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市属国企10处资产、古城11个地块109幢房屋的办证难题;


创新低效用地盘活路径,已实施或正在实施的再开发低效用地达311宗、面积12261亩;


 nload="try{ImageUtils.loadImage(this, 600,314)}catch(e){};" src="/cms/pages/830659859852280000/images/640.webp.png" title=" ">

“拿地即开工”福建正德丰包装彩印有限公司计划建设二期智能包装彩印项目


多个“创新”的背后,是市自然资源局深入贯彻上级精神,着力提升学习能力、服务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五项能力”的生动实践。

01 破解民生难题——在担当作为中大胆创新

     住房作为民生之要,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动产权证办理难成为不少市民心中的痛。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尤其考验干部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动产权证办理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工作,在全面摸排、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率先出台《市区房地产项目不动产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置意见》,为问题解决提供了政策依据。

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建立联动机制,汇聚市直各相关部门和属地政府力量,推动问题逐年化解;

2022年,出台《关于解决市区房地产项目不动产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清零”活动方案》,开展集中处置行动;

2023年,市政府调整充实市区不动产权证办理历史遗留问题集中处置协调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领导小组力量,持续推进解决市区不动产权证办理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针对不动产权证办理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我市创新性地提出了“权责分离、要件置换、先证后缴”的化解机制——

权责分离,将开发商的违法行为与无过错购房人的权益进行剥离,依法保障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启动司法程序追究开发商的法律责任;

要件置换,在法定框架下,综合运用第三方鉴定、司法介入、政府背书等方式,解决要件缺失问题,让办理程序顺畅无阻;

先证后缴,以“清零”目标倒逼提速提效,实行“政府-企业”与“政府-老百姓”双轨推进,确保老百姓的办证进度不受企业与政府之间问题的影响。

这一创新机制的实施,成功打破办证僵局,也为后续类似问题解决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我市还加强用地审批、规划许可、土地供应、开发利用、执法监察等全业务链条的封闭动态监管,确保每个环节都严格依规进行,从源头预防新问题的出现。

 nload="try{ImageUtils.loadImage(this, 600,323)}catch(e){};" src="/cms/pages/830659859852280000/images/640.webp%20%281%29.png" title=" ">

漳州高新区九湖工业园区(蔡坑工业园区)整体整治效果图

02 提升服务效能——以科技运用为“创新”加持

泉州-厦门-漳州城际铁路R1线(漳州段)工程的前期策划会商,仅用20天就完成35个主要部门意见汇总,70日内完成52个部门意见汇总,会商时间大幅缩短约50%。这一高效成果得益于我市前期策划“会商平台”的搭建。

该平台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搭建的市县(区)一体化“会商平台”,集信息整合、智能分析、协同会商三大功能于一体,实现了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文旅、住建等16个主要部门间线上的信息联动和业务办理,支持多部门在线实时会商,打破地域限制,促进项目相关方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协作。

依托“多规合一”一张图成果库,我市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协调。通过建立面向全市域1986km^2的“多规合一”专项数据资源目录,运用GIS数据库技术对多规成果建库,形成一个“大数据”中心,汇聚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等6大类40余种数据,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空间数据的整合,以共享辅助全市约2000个项目开展前期策划会商。

为破解“项目等地”难题,我市在全国首创推行土地供应与工程项目并行审批新模式,拉开“拿地即开工”改革序幕。

一方面,借助“会商平台”,协同业务部门进行必要性论证和空间合规性预审查,提高项目落地效率;

另一方面,各审批部门视同项目已取得土地批准手续,充分利用土地报批、出让、交付等“空档期”,允许容缺受理、模拟审批,保障服务到位,有效解决项目签约落地“开工慢”问题。

数字化转型,亦赋能土地资源高效配置。综合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低效用地监测监管平台。同时推出“土地超市”,将批而未供与政府收储存量用地实时对外公布,实现与产业主管部门信息共享,助力企业快速找到合适土地资源,提高项目落地效率。

03 盘活低效用地——以实事求是拓展“创新”路径

城乡低效和闲置土地,面临着盘活动力不足、周期长、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发展质量和动能。

自2023年9月被确定为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以来,我市牢固树立“亩均论英雄”导向,摸清低效用地“家底”,推动各类低效用地再开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市出台了《漳州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整合了34个市直部门及县区力量,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制定调查评价方案,细化39条认定标准,摸排十余万亩低效用地并上图入库。

对低效用地而言,很难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盘活方案。我市针对不同地块的具体状况“对症下药”,创新性地推行了多种模式,有效盘活低效用地。

“增存联动”模式,以区位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增量建设用地吸引龙头企业入驻,通过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吸引相关产业企业入驻,带动周边低效存量用地盘活,实现产业集聚和土地价值的双重提升。

如,台商投资区龙池大型工业综合体项目,利用原灿坤园区低效用地2200亩,采取“收储后重新出让”“拆旧建新”“土地功能复合”等方式进行改造,使建筑规模由65万平方米提高至309万平方米,年纳税额由1.71亿元提升至约6亿元,实现片区经济“二次腾飞”。

 nload="try{ImageUtils.loadImage(this, 600,367)}catch(e){};" src="/cms/pages/830659859852280000/images/640.webp%20%282%29.png" title=" ">

台商区龙池大型综合体项目

“零地增资”模式,通过分批滚动推进闲置用地改造,既保障园区企业生产经营,又引导企业利用搬迁机会进行转型升级。

如,龙海璟沃产业园将160亩单层厂房拆除,改建为标准厂房和员工公寓,土地容积率由0.8提升至3.0,新增建设面积约39万平方米,投资强度提高至300万元/亩以上。

“退城入园”模式,收回一批闲置土地和供而少用的项目用地,重新开发出让,并将企业统筹安排入园,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云霄县按照“等价实物置换、易地重建”的原则,在云翔产业园为龙岩卷烟厂云霄厂区提供40亩用地以及厂房用于置换其73.9亩用地,实现“退城入园”。

工作持续有效推进,需构建一系列长效机制。我市出台多项政策举措,解决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不兼容、盘活利用与规划衔接不到位等难点问题。同时,建立正向激励比拼机制,激发各地推动低效用地改造的内生动力。

 nload="try{ImageUtils.loadImage(this, 550,817)}catch(e){};" src="/cms/pages/830659859852280000/images/640.webp%20%283%29.png" title=" ">2025年7月29日《闽南日报》第1版

 
您可能感兴趣的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