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漳州要闻 > 漳州新闻

一堂特殊队课 揭开一段“超燃”革命往事

来源:漳州新闻网  时间:2025-10-16   作者:吕芙蓉

核心提示:归侨红军吴行敏之子吴龙江向孩子们讲述父亲的红色故事

  归侨红军吴行敏之子吴龙江向孩子们讲述父亲的红色故事

  10月13日,正值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6周年纪念日,漳州龙师附小四年(8)班子弟兵中队迎来特殊队课。归侨红军吴行敏之子吴龙江,向孩子们深情讲述了父亲三过草地、策马引开敌机等革命往事,让少先队员们首次“触摸”到那段峥嵘岁月。

  1917年,吴行敏生于印尼华侨家庭,7岁丧母,10岁随父返回闽南故土。13岁成孤儿后,他在龙山地主店铺做小店员,直至1932年4月红军东路军进漳州。教堂前的一次与红军的偶遇改变了他的命运。

  那一天,吴行敏在教堂门口偶遇几位红军战士。一个篮球滚到他脚边,他捡起归还,这一举动开启了他与红军战士的第一次对话。因为会讲普通话,红军请他帮忙张贴布告、动员乡亲回镇开店。吴行敏机灵果敢,不仅说服其他店员开门营业,还主动将地主店中100多袋面粉低价卖给红军。

  四十三师政治部的同志见吴行敏聪明勇敢,便常带他到政治部吃饭,为他讲解革命道理。吴行敏深受触动,毅然提出要参军。当被问及“打仗会牺牲,你怕不怕”时,他坚定回答:“我不怕!我甘愿为穷人打仗,也不愿再给地主当奴隶。”

  1932年4月24日,年仅15岁的吴行敏与其他6名店员一同参军,留下“小店员当红军”的佳话。不久,龙山一带有120多名青年受其感召加入红军。

  长征途中,这位小红军三过草地,以树皮皮带充饥。1932年吴行敏入红军卫生学校学习,即便身染重病仍坚持完成学业,成长为专业医务兵。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八路军129师卫生系统要职,在长生口、神头岭等战役中既当军医又做战斗员。1938年楚旺镇战斗中,他率部未发一枪缴获数百支武器;关家垴战斗期间,他连续三天三夜抢救伤员,用食盐配消毒液、中草药替代西药,甚至尝试针刺麻醉。

  1941年冬,在山西麻田转移伤员时,为掩护80余名伤病员,吴行敏策马引开日军飞机,马匹受惊后摔落,他仍坚持奔跑,成功完成转移。“父亲告诉我,子弹嗖嗖打在他身后不远,那次情况极为惊险。”吴龙江回忆起与父亲的对话时说道。

  令人动容的是,一年盛夏,部队进入豫北一村庄,那时正值霍乱肆虐,整个村庄笼罩在死亡阴影中,每日皆有村民倒下。当时药品极为紧缺,吴行敏将部队分配给他的唯一的预防针,留给素不相识的村民独女,诠释“人民军医为人民”的深刻内涵。“战士的命金贵,老百姓的命也一样金贵。”吴龙江记得,父亲晚年说起这件事,总念叨着这句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行敏历任东北工业部、中燃部煤矿局卫生处长,北京中央人民医院副院长等职,1965年离休定居漳州。吴龙江告诉记者,父亲晚年仍坚持为青年讲述革命历史,并立下“要一辈子跟党走”的家训。

  “父亲的抗战经历,是我们家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吴龙江感慨道。他的父亲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步成长为专业的医务工作者;从投身筹建医院工作,到转业后全心全意服务地方,父亲用一生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庄严誓言。这份难能可贵的精神,无疑是留给他们一家最宝贵的遗产。

  当天,在龙师附小四年(8)班子弟兵中队的队课上,吴龙江还将两本《吴行敏回忆录》捐赠给子弟兵中队。队员王书玥动情地说:“这不仅是两本书,更是先辈传下来的红色接力棒。”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吴龙江将父亲在百团大战中从日军军官手中缴获的一架望远镜,连同相关证书、回忆录等珍贵物品,悉数捐赠给漳州市档案馆。在吴龙江看来,这也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漳州融媒记者 王琳雅 通讯员 戴伟国 文/供图

责任编辑/洪乐敏

 
标签: 漳州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