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

举办“落花生”文化节,传承弘扬优秀校友许地山朴实的落花生品格。

科特派在东山澳角开展科技帮扶

开展家庭教育公益直播

女子足球队连续两年获得福建省大学生高职高专女子足球联赛冠军并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总决赛获第6名,创造了福建省高职女足史上最好成绩。

承办2023年漳台小学教育教学研讨交流暨漳州市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2025年,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多个新兴专业。

文创学院课程实训

建设“丹霞清风”廉洁文化园

“芗潮剧社”排演《放下你的鞭子》

举办领导干部办学治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
闽之东南,龙江之畔,坐落着一所传承百年、砥砺奋进的高等学府——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栉风沐雨两甲子,薪火相传铸辉煌。120年来,漳城院经历多次更名、合并,几易其址,如今已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905年,创办于清乾隆二年的丹霞书院改制为汀漳龙师范传习所,开启了闽西南师范教育的序幕,也拉开了学校跨世纪的办学鸿篇。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立龙溪师范学校更名为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1955年,漳州教育学院创办。1958年,福建省云霄师范学校创办。2003年,龙溪师范学校、云霄师范学校并入漳州教育学院。2007年,漳州教育学院改制升格为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完成了办学的蜕变与跨越。
从清末发轫,百余年来,漳城院古韵今声一以贯之,文脉绵长从未断绝。
时光上溯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学校不仅是文化传播之地,更是漳州地区思想启蒙与革命火种的孕育之所,被誉为漳州地方党组织的摇篮。彭冲、方毅、王德、苏静、李兆炳、王占春、许土淼、高捷成等革命先辈,许地山、杨骚、黄典诚、沈柔坚、彭燕郊等名士俊彦,都从这里走向广阔的报国之路,燃烧如星火般的生命,与民族风雨同舟,和祖国沧桑与共,至今仍是一代代漳城院人的精神旗帜。
青年担当,革新思潮声震四方。由丹霞书院改制而成的汀漳龙师范传习所,是清末漳州最高学府,也是新思潮在漳州传播之地,聚集了以教习宋善庆为首的一群爱国师生,他们力行新学,传播进步思想,联络革命志士,掀起辛亥风云,为漳州光复作出积极贡献。福建省立二师时期,师生积极声援五四运动与传播马列主义,他们走上街头游行演讲,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生等爱国,宁后于人”这样掷地有声的呐喊,点燃革命的燎原烈焰。漳州第一个共青团支部和漳州城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均成立于省立二师,漳州工农运动讲习所也创办于此。漳州工农运动讲习所为闽西南培养了李金发、朱思、朱赞襄等一大批具有理论水平又有斗争经验的革命骨干。红军攻克漳州后,学校校友王占春、高捷成、苏静、李兆炳等人积极协助红军完成筹款、扩军、抗日宣传三大任务。抗战全面爆发后,学校内迁至南靖、建宁等地办学,改校名为省立南靖师范学校,学校师生依旧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更有师生毅然告别学校奔赴抗日战场。抗战胜利后,学校从南靖迁回新华南路,恢复龙师校名,学校师生积极参加革命,在解放战争中用青春和热血迎接新中国破晓的曙光。
投笔从戎,革命社团奔走闽南。抗战烽火燃起时,彭冲、胡大机、柯联魁等校友在党的委派下领导革命文艺团体“芗潮剧社”,用话剧进行抗日宣传,唤醒闽南民众的爱国热情。从城市到乡村,从漳州向闽南,“芗潮剧社”在漳州掀起了一次次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的热潮。1934年到1938年间,“芗潮剧社”在漳州厦门两地举行了七次大型公演,又多次到街头、农村演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使漳州一度成为闽南抗日救亡运动的重镇。
百年峥嵘岁月,这些垂范校友的事迹,已成为学校闪亮的人文符号,丹霞星火深深涵育着学校的精神气质,也让一代代漳城院人从红色校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以青春热血奔赴时代浪潮。
弦歌不辍薪火传,继往开来正恢张。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漳城院也在守正创新中,奋楫扬帆启新程——
近年来,漳城院秉持“厚德、强技、笃学、日新”校训,育人之心如磐,办学之志弥坚,在传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现有7个二级学院,拥有38个专业,全日制学生万余人,以匠心之力为城市发展擎起技能之脊,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中再续荣光,再创辉煌。
01
党建引领
筑牢发展根基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始终扛牢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党建领航,把稳办学方向。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扎实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引导全校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学校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正风肃纪,弘扬清风正气。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校园建设,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以廉洁文化建设为抓手,精心打造“丹霞清风”廉洁文化园,编辑出版红色校友廉洁故事集《丹霞清风》,让廉洁理念深入人心。结合漳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创排芗剧《反腐记》,并获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三个单项奖,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清廉价值。
强基固本,激发组织活力。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化“一融双优”党建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有效激发基层活力与党员干事创业热情。党建成果丰硕,获评福建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福建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获得福建省高校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入选福建省高校“党员好故事”“支部好案例”各1项、福建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基层党建质量实现全面提升。教师在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
02
立德树人
培育时代新人
《福建三唱》《高捷成家书》《落花生》……台上,红色故事在学生的演绎下感人至深。在漳城院,2023年激活的“芗潮剧社”,将红色校史与话剧艺术创新融合,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让党史教育成为师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身边的历史”。
一直以来,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思政引领为核心、五育融合为路径,着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工匠”。
用好课堂主渠道,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学校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思政育人成效明显。学生在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中屡获佳绩,2023年获团体与个人双一等的佳绩,是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教师获福建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交流展示活动一等奖,多门课程入选福建省大中小学思政课金课和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构建大思政体系,拓宽实践育人路径。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凝聚协同育人合力。资助育人工作连续六年获评福建省学生资助宣传与育人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多个心理育人项目入选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擦亮“芗潮剧社”红色文化品牌,持续开展红色故事创排展演活动,央视《红色烙印》节目组到校拍摄,剧社获评2024年度全国高校“活力社团”100强。构建“寻访、体悟、传播、创造”四轮驱动的实践育人体系,学校连续多年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获奖,“学前红烛”“青力青为”志愿宣讲团入选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
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创新学生综合评价机制、组建丹霞通识教育学院、建设“落花生耕读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举办“落花生文化节”等持续推进五育融合,育人成效凸显。其中,1名学生获评福建省首届“最美大学生”;学生在全国和全省各类技能竞赛与行业大赛中表现突出,近年来累计获得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5项、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316项;女子足球队连续两年获得福建省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并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女子高职高专组全国总决赛,夺得第6名,创造了福建省高职女足史上最好成绩。学校入选福建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帮扶高校。
03
产教融合
服务区域发展
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围着市场转,以人才链支撑创新链。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深化政产学研融合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优化学科布局,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增设人工智能技术、食品智能加工技术等新兴专业,推动传统专业数字化改造,不断增强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学校1个专业群入选“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以“两翼”建设为牵引,积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牵头组建的漳台食品产业产教联合体获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海峡两岸花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系列活动被纳入2024年农业农村部、国台办主办的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重要内容。学校还先后成立食膳未来产业学院、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数字技术产业学院等多个现代产业学院,组建低空技术校企合作联盟,持续拓宽融合路径,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以“五金”建设为引擎,锻造职教硬核实力。打造“金专业”,38个特色专业对接漳州“9+5”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开发“金课程”,嵌入行业标准,转化真实项目,课堂成为淬炼技能的“炼金场”;培育“金师资”,“双师型”教师团队用“工匠思维”为学子们勾勒出清晰的职业发展蓝图;建设“金基地”,真实生产场景里的实践,让技能成长看得见、摸得着;编撰“金教材”,多部教材入选职业教育国家、省级规划教材。
集聚校地资源,拓展区域服务新维度。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与人才科技优势,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家庭教育及闽宁协作等多个领域。牵头成立漳州小学教育联盟、学前教育联盟,有效助推漳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市委政法委合作成立漳州市社会治理心理健康服务培训基地,与市妇联共建漳州市家庭教育融合发展中心,多领域支撑地方社会事业发展。开展“智慧父母·幸福儿童”家庭教育公益直播,网络互动超160万人次,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科技特派员团队多次深入东山澳角等地,提供电商助农、科技帮扶等服务;与海原县教育体育局签定教育协作协议,助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续写新时代“山海情”。
深化对台合作,绘就两岸融合新画卷。依托漳州独特区位优势,与台湾省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特聘台湾省专家担任学院产业教授,承办漳台小学教育教学研讨交流,成立高山族非遗传习中心,深入挖掘校史中许地山、林尔嘉、蔡谦吉等涉台资源,持续深化漳台教育合作和人文互动。学校打造的全国首部以许地山为主题的话剧《大地春山——落花生许地山》剧本创作获得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04
国际合作
提升开放水平
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拓展国际职业教育合作,助力中国职教出海。
引进来——拓展开放办学格局,构建海外合作平台。学校先后成立菲律宾海丝学院与柬埔寨海丝学院,着力建设辐射海外的职业教育合作创新平台。学校入选首批“中国—东盟千校携手计划”项目学校,大数据技术专业入选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由学校申报的柬埔寨大丰收国际有限公司食品产学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级教育对外开放精品项目。
携起手——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专业课程走向国际。学校面向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推动专业课程走向国际。与泰国乌隆他尼皇家大学、菲律宾黎刹理工大学等东南亚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持续拓展国际合作网络。学校还面向泰国、印尼等国来访师生及在华留学生开设多期“中国传统文化”体验课程,并承接漳州市外事办项目,向来自菲律宾、乌兹别克斯坦、秘鲁等多国青年展示传播中华文化,有效促进中外文明互鉴。
走出去——输出职业技能标准,助力提升中国职教国际话语权。学校与多个国外大学和国际组织积极开展合作,推动多个职业技能与竞赛标准走向国际,其中,2项标准获得菲律宾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发合作项目成果表彰。学校牵头制定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物联网赛项国际团体竞赛标准,并获得2024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物联网赛项中国区银奖。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学校共获得11个奖项。
百廿弦歌不辍,新程再启新篇。新时代,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发展新要求,锚定“新双高”建设目标,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强担当为漳州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版文字由 漳州融媒记者 陈慧慧 通讯员 游雪慧 黄璐诗 郑 敏 采写 图片由 卢宇翔 提供
责任编辑/冯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