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籍爱国侨领林庭槐——
医者仁心跨越重洋 千里之外支援抗战

泗水中医公会编审委员会全体合影,左起第四位为林庭槐。
从“七七事变”爆发至1940年初,海外华侨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每月捐款高达2000万元,这一数额负担了当时抗战军费的三分之一,海外华侨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对日抗战的四大支柱之一”。在这场支援抗战的浪潮中,众多华人华侨医师积极行动起来,各尽所能,为祖国抗敌贡献力量。其中,印尼泗水华侨林庭槐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近日,市档案馆举办了“档案里的漳州抗战”展览,其中一张来自印尼泗水中医公会的“片仔癀主治说明”吸引了众多观展群众的注意。这份“说明”记录了爱国漳籍华侨林庭槐心系祖国、与祖国人民休戚与共、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事迹。
林庭槐(1883—1944),福建漳州人,是一位杰出的侨领。他年少好学,精通医术,早年便南渡印尼泗水行医济世。全面抗战爆发后,林庭槐积极组织领导泗水中医公会,捐献了1500包片仔癀等急需药品支援祖国。他以医者仁心跨越重洋,为抗战事业倾注了无尽的力量,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侨胞的家国情怀。
身居海外
组建印尼泗水中医公会
林庭槐自幼勤勉好学,在医术领域钻研精深。1910年,他告别家乡,远赴荷属东印度(即如今的印度尼西亚)谋生。曾任中爪哇直葛属中华学校教务,后辗转至望加锡,创办济医局,悬壶济世。他凭借高超的医术,诊治患者不计其数。1912年,林庭槐前往泗水创办中华药局,在此期间他持续深耕医学知识,撰写了多部医学著作。当时,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特意为他题写“青囊春暖”匾额,以表赞誉。泗水地区工商界、学界等各界人士向他赠送的匾额数不胜数。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大批福建籍进步华侨青年在泗水组建社团、创办刊物,积极引导当地侨胞树立爱国意识,报效祖国。1936年8月10日,时任泗水福建漳州同乡会名誉主席的林庭槐与泗水江浙公会主席庄霖卿携手,联合当地中医界的23名代表,发起“泗水国医界成立中医公会的倡议”。彼时,林庭槐还担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名誉顾问、中央国医馆驻荷属泗水支馆筹备主任等职务。在他的号召与影响下,华侨中医群体纷纷响应倡议。同年9月,“泗水中医公会筹备处”正式成立,林庭槐担任筹备处主席。
1937年1月22日,正值祖国《中医条例》公布6周年,泗水中医公会宣告成立,会址设于泗水望加兰街70号同济医社旧址,初期拥有近百名会员。通过民主投票选举,林庭槐当选为公会主席。公会成立后,林庭槐主持制定了《泗水中医公会组织章程》,明确以传承祖国医学、服务华侨群体、凝聚侨界中医力量为核心宗旨。此后,公会积极开展国医宣传与义诊活动,平均每月为民众免费诊疗1500人次,赠送药品超过千帖。
支援抗战
捐献1500包片仔癀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毅然奋起,坚决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这一消息传至海外,1937年10月5日晚,泗水中医公会迅速召开紧急会议,向全体成员发出号召:“国难当前,正国人卧薪尝胆之秋,吾人安居异地,岂可乐而忘怀,所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各尽吾人天职……”会议进一步明确倡议:“能热心赠送药品者,快求多数,少则不济于事”“最好募集现款”“采购药品要有效验之秘制便药”。
会上,林庭槐当场捐赠万应消毒油60打,其他参会人员也纷纷响应,捐款、捐药、捐物资。会议还决定成立“临时募集救灾药品委员会”,并发布《本会募集救灾药品宣言》,经众人推举,林庭槐成为该委员会负责人之一。
泗水中医公会针对国内战场伤员的实际需求展开研究,认为“战场急用,需良好药品,而有灵效轻便携带者为适宜,最缺乏伤时救急止疼退癀药品”。作为漳州人,林庭槐认为片仔癀是“确实能止疼祛毒之唯一特效药”,对于治疗伤口肿胀发炎有奇效,且兼具内服与外敷两种用法,携带方便,是战时用药的最佳选择。
于是,泗水中医公会募集了大量药品,与1500包片仔癀一同,于1937年11月29日装上渣华轮船(芝尼加拿号)运往香港,交香港妇女慰劳会转寄给中央国医馆,再运送到抗日战场,为前线伤员提供医疗支援。
发挥优势
积极投身援战工作
1939年,为支持长期抗战大局,中央国医馆发起“提倡中医药界各贡一日所得以尽绵薄”活动,同时向海外同胞发出募捐倡议。作为中央国医馆驻印度尼西亚支馆,泗水中医公会第一时间响应总馆号召,组织全体会员捐献当日诊疗收入,全力募集抗战资金。在抗战初期,林庭槐便敏锐察觉到战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充分发挥自身医学专业优势,积极投身援战工作,其远见卓识令人钦佩。
“抱定长期抗战决心,以争取最后胜利为目的,是则吾人必须认定此次抗战,实为全民族生死之决战,绝非短期时间,稍事敷衍而结束。”抗日战争时期,泗水中医公会积极配合祖国抗战,发表一系列评论文章,阐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号召:“我国医药界尤应闻风兴起,不可作壁上观,更当出其所学所传之经验,贡献于国家民族,方不负医药界之立场。”这些激发了侨胞的爱国热忱,推动华侨抗日救亡运动不断深入。
当得知祖国抗日前线面临药品、医疗人员及手术器械严重匮乏的困境时,林庭槐立即领导泗水中医公会发出倡议:“海内外我国医药界,要立即组建‘医师服务团’和‘药品救灾会’,一个赶赴灾区,实践救人,为国效力;一个随时募集药品,接济灾区急需,救治伤兵难民……总之,此二种组织,确为目前全面展开长期抗战中之紧急要图……望海内外各地国医药界,急起而实行之,以期达到挽救国家生存与复兴民族光荣之目的,我国医药界应共勉之。”在林庭槐的号召下,众多南洋侨界医生归国,大批药品被送往前线,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医疗保障。
1942年,日本占领爪哇岛后,大肆逮捕抗日侨领和爱国华侨,林庭槐不幸被日军逮捕并关押进集中营,最终于1944年在西冷集中营病逝,为抗日事业献出了生命。
⊙漳州融媒记者 肖颖婧 文
通讯员 黄雯君 供图
责任编辑/洪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