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开福在练习拳法

陈开福耐心教授孩子武术
近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漳州台商投资区沙坂村村民陈开福榜上有名,其申报项目为“宋江九洲八卦阵”。这位56岁的农民武术教练,自8岁执拳入门至今,已在传承路上坚守了48个春秋。荣誉背后,是他近半个世纪如一日的热爱与付出。
就在入选前夕,他刚带领第五代弟子在漳州古城完成了一场露天展演。锣鼓声中,由48人组成的大阵变幻莫测、气势恢宏,引来围观市民阵阵喝彩。“这套阵法,必须让更多人看见,才不辜负我们几十年的坚守。”展演结束,陈开福拭去额角汗珠,望着身旁猎猎作响的龙虎旗,语气坚定。
结缘:八角庙墙下的武学启蒙
“宋江九洲八卦阵”是一种流传于闽南地区逾170年的传统武术阵法,以精妙步法和攻防兼备的特点著称,沙坂村是其重要传承地。陈开福与它的故事,始于1976年一个深秋的傍晚。
当时8岁的陈开福,背着书包蹲在陈氏家庙的墙角,目不转睛地盯着村里长辈们练拳,看得入神。“小孩子,不要乱动兵器。”一声洪亮的呵斥从他身后传来。他回头一看,只见陈春记师傅手握藤牌,威严伫立。这次邂逅,成了他48年传承路的起点。
“那时候村里练武成风,男女老少,饭前饭后,家庙空地上都是练拳的人。”陈开福回忆道。那时村里还没安装路灯,他每天放学后揣着窝头就往家庙跑,边吃边看师傅们排兵布阵。陈春记见其心诚,最终收他为徒,并从最基础的扎马步开始教起。“八卦阵讲究‘步稳如钉,眼疾如电’,马步不稳,阵法就是花架子。”师傅的教诲,他铭记至今。
整个初中三年,他的生活被清晰地分割为三部分:课业、农活与练拳。每天清晨五点,天未破晓他就扛起锄头下地;早饭后匆匆赶往学校;放学后一路小跑回家,放下书包就直奔家庙。“记得有一次暴雨冲垮了家庙前的石板路,我们师兄弟光着脚在泥水里练‘田螺阵’,摔倒了马上爬起来,直到每个人在湿滑地上都能精准走位才停下。”谈起往事,他记忆犹新。
1984年初中毕业那天,陈春记将一面褪色的龙虎旗郑重交到他手中,嘱咐道:“阵中的18种兵器、36套拳术,你要像刻进骨头里一样记牢。”那天晚上,16岁的陈开福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才知道,八卦阵不是游戏,是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坚守:让古老阵法“活”起来
2011年,沙坂村耀德堂武术馆正式挂牌。43岁的陈开福站在“总教练”的牌匾下,耳边回响起师傅临终前的嘱托:“阵要活,不能死。”那时,他已完全掌握“宋江九洲八卦阵”的全部精髓,却面临着最大的挑战:传承断层。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愿意静下心来学拳的人越来越少。
“刚开始收徒,很多家长质疑,练拳能当饭吃吗?”陈开福没有放弃,他和几位老伙计每天坚持在村口空地上练拳。虎虎生风的招式,吸引了越来越多村民驻足围观。33岁的陈文斌就是这样被吸引来的。“当时看陈师傅他们练‘钩镰枪对藤牌’,招式扎实利落,心里特别佩服。”如今已成为第五代传承人的陈文斌坦言,初学“金龙咬尾阵”时总走错方位,陈开福就不厌其烦地带他熟悉站位。“阵形如长蛇,头要寻尾,尾要顾头。你们都是阵里的筋骨,错一个点,整个阵就散了。”
为了将阵法推广出去,陈开福开始带着弟子四处参加比赛和交流。2011年,他们赴台湾参加世界杯国际少林武术大赛,却差点因携带传统兵器无法通过安检。“官刀、铁叉都被拦下了,我赶紧向安检人员解释这是闽南的非遗项目,还当场演示了几招。”最终,在组委会的担保下,他们得以参赛,并一举夺得金奖。一位台胞赛后紧握他的手激动地说:“原来我们的宋江阵,根脉始终连在一起。”
2013年,陈开福到长泰军营义务传授武艺。时值酷暑,他在滚烫的水泥地上一招一式地演示“青蛙坐”,一站就是两小时。一位小战士中暑晕倒,醒来后第一句话竟是:“我刚才那个步法还没学会,怎么办?”这一刻,陈开福豁然开朗,明白了师傅“阵要活”的深意——活的不仅是阵法招式,更是传承者那股生生不息的精神。
传承:守正创新的接力棒
在他的弟子中,36岁的陈德最为勤勉。2022年,在耀德堂确定第五代传承人名单后,陈开福召集众人商议后续传承事宜。依照老规矩,众人先向祖师牌位行礼。“我和他们定了规矩,可以外出打工谋生,但每月必须回来集训三天。这是死命令,是传承的规矩。”陈开福说。
为确保技艺得以系统保存,仅有初中文化的陈开福耗时三年,凭记忆整理出全套拳谱。“过去都是口传心授,我怕时间久了会忘,就一边回想一边画。”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偷摘龙眼”“牵牛绳”等招式名称,旁边还配着动作示意图。2018年,当他拿到省级传统拳中级教练员证书时,他把证书压在了拳谱下面,说:“这张纸证明不了什么,真本事,都在手上。”
如今,每天清晨,陈开福依然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家庙前的老槐树下练拳。有孩子好奇驻足,他总会笑着招手:“来,爷爷教你扎马步。”
夕阳的余晖洒满耀德堂,龙虎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陈开福洪亮的声音混着锣鼓点,指导着弟子们调整48人大阵的站位:“记住,阵是死的,人是活的。咱们守的不是阵,是祖宗留下来的那股精气神!”这股跨越了170余年的文化气脉,在沙坂村的拳脚间流转,也正随着陈开福和弟子们的脚步,在时代的年轮里,续写着新的轨迹。
☉漳州融媒记者 李润 文/供图
责任编辑/许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