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促进传统农业提质增效——
平和蜜柚,“坐”上了无人机

在平和县长乐乡,无人机于山区柚园间起落吊运蜜柚。
“以前挑柚子,十几人肩挑背扛,汗流浃背忙半天,现在只要三个人配合,动动手指就能搞定。”9月5日,在平和县双峰村一处山区果园边,无人机操作飞手李泽明盯着手中的遥控器屏幕,手指轻轻推动摇杆,吊着3袋蜜柚的无人机在山顶上腾空而起,平稳飞过果林上空,精准降落到公路边的运输车上,整个过程干净利落,用时不到2分钟。
“大疆T100牌等主流农用无人机,单日吊运量可达15-20吨,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亩均成本降低约250元。”李泽明算了一笔账。
临近中秋,平和蜜柚陆续进入采摘季,在九峰、长乐、小溪等蜜柚早熟乡镇,无人机采摘运输大显身手,成为一道亮丽的“科技新景”。“这比以前找挑柚工省心多了。”果园主人蔡星桓开心地说,“单趟运输时间从原来人工挑运的30分钟大幅压缩至2-3分钟,运输效率大大提升。”
今年来,无人机吊运蜜柚在平和遍地开花,在蜜柚运输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极大缓解了果园“运输难”问题。无人机突破陡峭地形限制,在超过45°的斜坡果园起降,覆盖传统车辆难以企及的70%山地,真正打通了果园运输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平和已有12支专业无人机作业团队投入蜜柚吊运服务,未来队伍规模还会继续扩大。
无人机已成为平和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新亮点,不仅在秋季采摘运输时带来便利,更是在春季蜜柚管护中发挥着极大作用。
家住小溪镇旧楼村的果农蔡江滨就是无人机技术应用的受益者。他家种植了400多棵红柚,以往每年的农药和人工开支要大约1万元。从今年3月起,他开始尝试用无人机进行农药与肥料喷洒,每次作业仅需20分钟即可完成,不仅省时省力,还能选择在清晨或夜间进行作业,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相比传统人工管理,无人机均匀喷洒后,果树长势更旺、果实品相更好,花果现象也明显减少,同时还节省了人力成本。”望着丰收的柚园,蔡江滨满脸喜悦,“今年光是农药和人工成本,就能省下4000元左右,无人机技术真是帮了大忙。”
随着低空经济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和紧抓机遇,立足本地特色,推动无人机在低空吊运、农业植保和天眼护林等领域创新应用,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平和已成立了7家专业无人机植保服务组织,无人机保有量达63台,较去年增长46%,覆盖蜜柚、水稻、茶叶等作物,累计作业面积超18.1万亩次。“地形复杂、老龄农户较多的山区特别适合无人机作业。”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负责人曾锦伟表示,无人机日均作业面积可达100-150亩,效率较人工提升15倍,精准施药既减少了病虫害,还避免人工接触农药的风险。
为消除农户对植保效果的顾虑,平和推动平安保险公司与漳州服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全国首单“低空经济无人机蜜柚果树全周期病虫害防治险”。此保险涉及病虫害飞防99.41亩,在保险期间,由于被保险人提供的专业病虫害飞防服务造成蜜柚受到病虫害、导致果实受损的,损失率超10%即触发赔付。此外,平和还联合多家单位建立100亩蜜柚无人机统防统治核心示范园,并召开大型现场观摩会,展示无人机在喷洒农药、施肥及吊运等方面的成效,大幅提升了农户对无人机应用的认可度。
无人机不仅在蜜柚管护中成效显著,还广泛应用于低空护林领域,包括森林资源监测、病虫害防治和防火巡检等工作。“无人机搭载多光谱和高清传感器,实现精准普查和动态监测,火情识别速度可提升3倍以上。”县林业局防火办负责人庄志贤表示,今年来,平和已实现重点林区无人机巡护全覆盖,累计完成无人机护林巡检271架次,森林资源监测面积超18万亩,火情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
从人工肩挑背扛到无人机精准吊运,从看天吃饭到智能喷洒管理,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正悄然改变着平和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蜜柚之乡”正焕发新的活力。
☉赖桂碧 文/图
责任编辑:陈 岩 陈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