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州融媒记者 刘婧 文 张旭 图
作为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漳州歌仔戏《烽火侨魂》将于9月7日至8日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近日,记者走进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探访剧组排练现场,对话主创团队及李林亲属,揭秘该剧六年来从史料挖掘到艺术升华的创作历程,以及如何借助歌仔戏的唱腔与身段再现烽火年代的赤子忠魂。
导演 吴兹明:一丝不苟排练 强化舞台表现

导演吴兹明(左)在排练现场指导骑马动作戏
“戏曲界有‘十年磨一戏’的说法。六年来,我们不断听取专家意见建议,进行了六次大幅修改与调整,持续打磨提升。”《烽火侨魂》导演、歌仔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兹明表示,“此次晋京展演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正加紧排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力求将这部剧更完美地呈现在首都舞台。”
为增强舞台表现力,该剧设计了骑马单人舞、双人舞及多人舞。吴兹明介绍,趟马是戏曲的传统表现形式,为适应现代审美,剧中骑马动作借鉴了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更具观赏性与艺术性。
《烽火侨魂》还运用灯光渲染氛围。在展现战争场景时,通过灯光闪烁与明暗变化,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枪林弹雨之中;而在表现细腻情感时,则借助柔和温暖或黯淡忧伤的灯光色调,精准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在布景设计上,这部剧既遵循现代戏的写实风格,又巧妙融入一些象征性元素。”吴兹明指出,屋内古朴的桌椅、陈旧的书卷等陈设,还原了时代生活气息,为剧情构建出真实的环境氛围。
编剧 王文胜:反复打磨剧本 塑造英雄形象
创作团队不断打磨、精益求精,致力于更好呈现《烽火侨魂》这部精品力作。该剧编剧、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文胜认为,原先版本虽较为完整地讲述了李林投笔从戎、在晋绥边区立下战功,直至为国捐躯的一生,但故事衔接不够流畅,呈现出的李林形象阳刚有余而柔情不足。
“我们避免‘高大全’的刻板塑造,着重展现李林作为女性的柔情与坚韧。”王文胜说,比起宏大的英雄叙事,他更希望呈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刚柔并济的女性英雄形象,拉近英雄人物与观众的距离。为此,创作团队查阅了大量李林生平事迹史料,并赴其牺牲地山西朔州采风。剧本经六次修改提升,最终以李林组建骑兵营的故事为主线,以她的爱情故事为副线展开。
去年晋京参加“大戏看北京”展演后,团队根据专家意见对剧本进行精简,全剧压缩了5分钟,使情节更加紧凑。“李林见大娘的对戏和李林牺牲的唱段做了删减,使剧情更好地服务主题。”王文胜表示。
“期待通过这部剧,让更多人了解归侨抗日女英雄李林的事迹,感受她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王文胜说。
主演 张丽红:揣摩人物角色 找准演绎方式

主演张丽红(左)和演员周艺斌在排练中
“李林是抗日英雄,也是一个平凡、有情有义的人。我们并未刻意塑造她的高大上形象。”李林扮演者张丽红是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为找到最符合李林形象的表演形式,她仔细研究历史资料,反复观看相关影像,捕捉那个特殊年代人物的状态,力求准确呈现。
在《烽火侨魂》中,李林的戏份涵盖花旦与武旦。“此前我既演过花旦,也演过武旦,这些表演经历帮助我更快地驾驭这个角色。”张丽红介绍,在歌仔戏中,人物步伐有规范的韵律和节奏,或轻盈飘逸,或稳重端庄,是一种艺术化表现。但塑造李林这一现代角色时,需体现其所处时代特征和性格特点。
“我发现战乱时期的人物走路带有紧迫感与使命感。在反复排练中,我对步伐大小、频率、脚步轻重等元素都仔细揣摩。”张丽红表示,经过不断尝试,最终找到一种既能展现李林的坚定勇敢、又符合现代戏真实感的步态。
“饰演李林不仅是表演,更是一次灵魂的蜕变。她的精神激励我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进。”张丽红说,“我将持续排练、不断精进,以更佳状态将人物呈现给北京观众。”
李林侄女 李舟玲:传承红色基因 汲取奋进力量
歌仔戏《烽火侨魂》不仅是艺术上的突破,也是红色文化与地方非遗深度融合的典范。“该剧将华侨的爱国情怀、闽南的文化根脉与革命的英雄气概融为一体,讲好了漳州故事,也讲好了福建故事、中国故事。”李林侄女李舟玲观剧多次后表示,这种融合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李林不是冰冷的姓名,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家人常说,她从小倔强有主见,眼见国家危难,便毅然放弃安稳生活投身革命。”李舟玲说,《烽火侨魂》将李林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既展现了个人的英勇与担当,又凸显了她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
“此次晋京展演不仅是对李林姑姑的缅怀,更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李舟玲表示,希望该剧能让观众深入了解英雄事迹,并从中汲取力量,将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传承下去,激励更多年轻人了解历史、热爱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陈 岩 陈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