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漳州要闻 > 平和新闻

【闽南日报】“兰”缘牵两岸 筑梦山水间

来源:平和新闻  时间:2025-11-26   作者:朱国文

——台湾青年杨曜祯扎根平和芦溪打造乡村“致富花”纪事

杨曜祯向客人介绍基地各种兰花的特性

闽南腹地,群山环抱的平和县芦溪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幽香。这香气,源自双峰村一座占地75亩的兰花种植基地,更系于一位来自海峡对岸的年轻人——杨曜祯。八载光阴,他将异乡作故乡,用一株株兰草,不仅编织着自己的创业梦想,更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盎然生机,也谱写了一曲两岸同胞血脉相连、融合发展的生动乐章。

跨越海峡的“兰”缘际会

走进杨曜祯的兰花大棚,仿佛步入一个微型生态系统。数千盆兰花在架上整齐列阵,绿意盎然,形态各异。有的挺拔如剑,有的飘逸如带,其间点缀着或素雅或艳丽的花朵,暗香浮动,沁人心脾。

“建兰,也称四季兰,是我们兰园的主打品种之一。它的花期可以从6月一直开到11月,即使无花时,其叶片的形态和艺色也值得细细观赏。”杨曜祯信手拈来一盆,向访客介绍,言语间充满了对这些“宝贝”的熟稔与珍爱。

这位对兰花如数家珍的“新芦溪人”,来自宝岛台湾嘉义县梅山乡安靖村。一个看似偶然却又蕴含着某种必然的“兰”缘,将他与远隔重洋的芦溪紧密相连。

“我的家乡,旧地名里就带着‘南靖’二字。”杨曜祯解释道,“而一水之隔的漳州南靖县,正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兰花之乡’。”这份独特的地名渊源,让他对大陆的兰花产业多了一份天然的关注。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严谨的科学评估,他发现与南靖县毗邻的芦溪镇,无论是在水质、气候、光照还是土壤条件上,都与南靖极为相似,完全具备发展高品质兰花产业的潜力和优势。

“这里的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政府对于农业产业,特别是对台农创业的支持政策也很吸引人。”八年前,怀揣着对兰花事业的热爱和对大陆市场的憧憬,杨曜祯毅然跨海而来,将创业的种子播撒在芦溪这片热土上。

匠心耕耘,荒地上绽放“致富花”

创业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初到芦溪,面对一片亟待开发的土地,杨曜祯也曾经历过适应环境、攻克技术难关的艰辛时期。但他凭借着台湾精致农业的技术积累和闽南人“爱拼敢赢”的韧劲,一头扎进了兰花的世界里。

他引进台湾先进的兰花组培技术和智能化管理理念。在基地里,他投入资金安装了半自动喷灌系统,能够根据季节、天气和不同兰花品种的生长周期,精准控制水分和养分供给;他搭建起温控设施,为娇贵的兰苗营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从植料的配比、肥水的管理到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每一个环节他都精益求精。

“兰花是‘君子之花’,养兰如修身,需要耐心和细心。”杨曜祯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自然规律,用科技手段为其提供最佳生长条件,而不是揠苗助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原本的荒地逐渐变成现代化的兰花产业园,种植的品种也从最初的几个,扩展到蕙兰、春兰、墨兰、建兰等300多个,其中不乏市场追捧的名优特新品种。他的兰花不仅销往全国各地,更通过线上平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一花引得百花开,产业激活乡村活力

个人事业的成功,并非杨曜祯的终极目标。他的梦想,是让这幽兰之香,惠及更多乡邻。

随着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他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杨曜祯优先雇佣当地村民,特别是留守在家的妇女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目前,他的基地长期带动双峰村及周边数十户农户从事兰花的日常种养、盆栽、包装、运输等工作,让村民在农闲时节多了一份稳定收入。

“在这里干活,离家近,能照顾家里,收入也不错,比出去打零工强多了。”一位在基地工作的村民满意地说。

更重要的是,杨曜祯的兰花基地像一颗投入静水中的石子,激起了层层产业涟漪。传统的线下批发、零售渠道稳步发展的同时,他大力拓展线上销售,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直播带货等新形式,将芦溪的兰花卖到了天南海北。日益增长的订单,直接带动了双峰村乃至芦溪镇的物流、包装材料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

一株株小小的兰花,真正成了带动一方百姓增收的“致富花”,为芦溪镇的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鲜活而持续的产业动能。

情系两岸,甘当交流“摆渡人”

八年的深耕,杨曜祯早已深深融入当地。他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语,与乡亲们沟通毫无障碍,更习惯了这里的风土人情。他感慨道:“这里的人非常淳朴热情,政府各部门也给予了我们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从政策咨询到土地流转,从基础设施配套到市场开拓,都让我们感觉很温暖,就像回家一样。”

这份“家”的归属感,让他更加坚定了扎根大陆发展的信心,也激发了他作为两岸交流“桥梁”的使命感。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本来就是一家人。大陆市场广阔,发展机遇多,特别是乡村振兴领域,台胞台青大有可为。”杨曜祯说,他还通过社交媒体与台湾的亲友、青年朋友分享自己在大陆创业生活的点滴,用亲身经历打消他们的疑虑。

他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利用平和县及漳州市为台青搭建的各类创业就业交流平台,现身说法,邀请和引导更多有想法、有闯劲的台湾青年来到大陆、来到福建、来到平和实地考察、投资兴业。“我愿意做一个‘摆渡人’,帮助他们了解这里的真实情况,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共同抓住祖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芦溪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赖志慧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我们将致力于打造适宜台青创业发展的肥沃土壤,像支持杨曜祯一样,支持更多台湾青年在此施展才华,实现梦想。”

☉漳州融媒记者 王琳雅

通讯员 张艺芬 叶圣宏

蔡芳芳 文/图

 
标签: 平和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