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90后”刘丽文完成福建首例“一供二”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
“一人救助两个小生命,这是双倍的奇迹”

刘丽文收到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
11月24日上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一场生命的接力正在进行。来自长泰的“90后”青年刘丽文躺在采集床上,鲜红的血液顺着导管流动,经过血细胞分离机,又缓缓回输到他的体内。那一袋凝聚着希望与生命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即将为一对年幼的双胞胎点亮重生之路。
这并非一次普通的捐献。在非血缘关系中,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本身就如大海捞针,概率仅在几百分之一至几万分之一之间;而对某些罕见分型,相合概率甚至低至几十万分之一。而这一次,刘丽文一人的捐献,将同时为两个小生命续航,成为福建省首例“一供二”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他也成为全省第55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一人救助两个小生命,这是双倍的奇迹。”陪同刘丽文完成捐献的长泰区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叶高发感慨地说,“希望这份奇迹,能够激励更多人加入生命接力的队伍。”
这份生命的馈赠,并非偶然。
在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之前,刘丽文早已是一名“热血青年”。多年来,他一次次平静地挽起衣袖参与无偿献血,默默累积献血量已达3700毫升。2021年,在一次网上浏览时,刘丽文偶然看到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科普知识。屏幕上血液病患者及其家庭艰难求生的故事,让他深受触动。善念既生,行动随至。同年1月,刘丽文毅然报名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等待“生命的奇迹”破土发芽。
2025年9月,刚步入“而立之年”的刘丽文,接到了来自漳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他与患者配型成功了。
“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时,我既激动又有些紧张。”刘丽文回忆道,激动,是因为深知这十万分之一的配型奇迹何等珍贵;紧张,则缘于对未知流程的些许不安。然而,身为一名父亲,他比许多人更能体会生命的重量与脆弱。
“这十万分之一的概率,我不能拒绝。”没有太多犹豫,刘丽文坚定地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愿意捐献。
然而,当他把决定告知亲人和同事时,迎来的却是一片担忧与质疑。“那可是要穿刺抽骨髓,很伤身体的。”“你可要考虑清楚。”……亲朋好友发来各种网络流传的“科普”视频,内容充斥着过时且错误的信息,试图劝阻他。
面对这些误解,刘丽文没有退缩。通过查阅权威资料,他了解到,造血干细胞采集并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他用耐心和了解到的事实,一点点化解周围的疑虑。
“那段时间,我仿佛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科普大使’,在缓解大家担忧的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了解捐献的‘正确打开方式’,并参与进来。”刘丽文说。
采集当天,刘丽文平静地完成了一场关于生命与爱的特殊“考试”。他说,想到自己的血液正在为两个孩子带去生的希望,所有的紧张都化作了温暖。“如果这点付出能换来两个孩子精彩的人生,太值得了。”
“刘丽文捐献的20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不仅是珍贵的‘生命种子’,更是一份跨越血缘的无价馈赠,为一个家庭同时托起了两份沉甸甸的希望。”叶高发说。
⊙郑晓梅 陈秀娜 文/图
责任编辑: 陈 岩 陈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