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坂仔镇联建村的百亩生态蕉园迎来丰收。从昔日的蜜柚山地,到如今连绵起伏的“香蕉海”,种植结构调整带来了喜人变化。当地种植户采用“养殖+种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既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益,也走出一条生态致富路,为农业绿色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近日,记者走进坂仔镇联建村,百亩生态蕉林枝叶繁茂,一串串饱满的香蕉沉甸甸垂挂枝头。工人们穿梭林间,有条不紊地进行采收、分拣与搬运,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繁忙气息。联建村村民赖明权是这片香蕉园的负责人,也是当地从蜜柚改种香蕉的先行者。望着眼前长势喜人的蕉林,他欣慰地向记者介绍起今年的收成。
联建村种植户赖明权:亩产五千斤左右。目前香蕉的价格每斤1.8-1.9元,目前销售还可以,一棵树可以卖100多元。
谈及转型初衷,赖明权看中的是坂仔镇作为“香蕉之乡”的自然优势,以及香蕉市场持续稳定的需求。然而转型之后,如何控制成本、提升品质,成为他面临的新挑战。巧合的是,他的蕉园旁有一家生猪养殖场,这让他灵光一现:香蕉生长需要高钾高氮养分,而养殖粪污正是难得的有机肥源。
思路一转,茅塞顿开。赖明权主动与养殖场沟通协商,随后牵头铺设专用管道,将处理后的生猪粪污引入蕉园,作为灌溉肥料。这一做法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香蕉生长的养分来源,既降低了种植成本、提升了果品质量,也改善了周边环境,形成了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种植路径,为当地农业转型提供了现实借鉴。
如今,走进赖明权的蕉园,传统的化肥包装已不见踪影,埋设于地下的输肥管道静默运行,持续为蕉树输送养料,展现出一幅生态农业的生动图景,这一成功实践已引起多方关注。下一步,坂仔镇计划以此类“种养结合”生态果园为样板,推动建设集中连片的示范种植区,通过“以点带面”推广绿色技术,助力农业提质增效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