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 风 者”
——记漳州高新区长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朱跃松
⊙漳州融媒记者 周杨宁 通讯员 郑燕惠
深夜的漳州高新区长福村,并未随着花市打烊而沉睡。村中电商直播基地里依旧灯火通明,语速飞快的叫卖声混成一片嗡嗡作响的喧闹声,那一声声清脆的“上链接”却格外清晰。
长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朱跃松时常在夜晚路过这里,他笑着说:“隔着玻璃,听不清他们具体讲什么,但我知道,那是年轻人奋斗的声音,是钱进口袋的声音。”从键盘的敲击声和直播的叫卖声中,朱跃松听出了乡村振兴的时代风声。
长福村,以悠久的种花历史与繁荣的花卉交易而闻名,而它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百花村。作为村子的“当家人”,朱跃松深知,乡村振兴不能只靠传统的“卖花郎”,有人来、有人带、有人干才是出路。
近年来,村里先后投入1800多万元,完成花卉市场立面改造和主道路“白改黑”,实施环村道路建设,开展河道清淤和污水治理,并修建了公园、幸福院、长者食堂和生命公园。
这一系列举措,在朱跃松看来,都是“留人”的基石。“好的环境,才能把人留下来,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外地客商。”他的眼光,超越了有形的道路和公园,“环境之美,最终要转化为发展之利。”
如今的百花村,不仅仅满足于花卉的终端销售。敏锐的花农和回村的年轻人,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转型——将“空间”的概念引入传统花市。
漫步花市,顾客不仅能挑选心仪的苗木花卉,还能在精心布置的休闲区小憩,品一杯咖啡,尝一口特色小吃。昔日单纯的花木交易场所,正转变为可游、可憩、可赏、可品的复合空间。
这场转型的背后,是朱跃松的主动谋划与奔走。此前,他听说村里有年轻人在外地的写字楼里做花卉直播带货,便一个个打电话邀请他们回村创业。他的邀请真诚而具体:“回来吧,村里租金便宜,配套服务村里来想办法解决。”
“回来创业,一家一户办不成的事,村里来办!”这句承诺掷地有声。村里利用抛荒地,规划建成了可容纳500家网商的“电商一条街”,如今已进驻50多家电商企业,全村发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近500家,依靠花卉直播带货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2015年至2020年,村子连续6年被阿里巴巴研究院评为“中国淘宝村”。
“我们做电商是有基础的,但是电商发展很快,以前靠淘宝,现在靠直播,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抓住互联网发展的风口。”朱跃松说。
产业的兴旺,激活了一池春水。在百花村,一种“代际协同”的和谐场景正在上演:年轻人主导的电商直播带货多在下午和晚上,而白天,市场里打包、发货的忙碌身影,则多是村里的中老年人。
“年轻人晚上直播带货,年纪大点的白天去打包。”朱跃松自豪地总结,“人人都忙起来,都有钱赚,矛盾纠纷少了,村子更和谐了。我们村干部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带领村民发展上。”
作为村干部,朱跃松的初心始终是“为村里做好服务”。无论是修路治水,还是建食堂、引电商,最终目的都是“解决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实实在在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他坚信:“把村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大家就会理解。”
从线下到线上的产业转型,从卖花到“卖空间”的体验升级,昔日花乡,正演变为三产融合的数字化新高地。
站在村部,朱跃松望着脚下的土地,风声从他耳边掠过:“社会发展很快,乡村振兴不断拓展新内涵、新要求,我们也要不断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黄妍婷 陈 岩 陈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