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千万工程” 探索共富之路
——漳州市以城乡融合与产业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综述

漳州抓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一朵朵秀珍菇在智慧菇房里茁壮生长,一头头肉牛运往四面八方,一条条巴浪鱼装满箩筐、收获正忙……走进漳州各个村落,一条条街巷干净整洁,一个个富民产业拔节生长,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铺展。
近年来,漳州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深入开展探索推进共同富裕的漳州实践,统筹推进兴业强县、城乡融合、富民增收,努力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前头、作示范。2022至2024年,省政府绩效考核乡村振兴成效漳州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2023至2024年,漳州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优秀等次,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显著。
1
宜居宜业
乡村颜值“出圈” 价值“提质”
“推开窗闻不到猪圈的臭味了,出门是整洁步道,耳边是鸟语花香,这日子比城里还舒服。”说起南靖县仙岭村的变化,村民尤文昌的嘴角忍不住上扬。
仙岭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生猪大村”,180户人家养着5万多头猪,主干道旁猪圈遍布,溪水黑浊,路人经过都得捂着鼻子。如今,村里通过拆除83座废弃猪圈,复垦37亩土地,种植700余棵树葡萄,村容村貌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转身。
窥一村,观全域。当前,漳州正通过“清沟扫地摆整齐、拆旧拓新整漂亮、穿衣戴帽扮靓丽”的“三步走”策略,循序渐进推动农村“断舍离”,并实施微改造、精提升,重塑乡村面貌。今年以来,全市已推动600个行政村开展整治,完成拆旧5262宗、拓新3393宗,不仅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千万工程”的核心,是从人居环境入手,推动乡村从“外在美”向“内在美”延伸。漳州深谙此道,全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续五年实施农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推动乡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全面升级。今年4月,全市启动农村人居环境“补短板、强弱项”提升行动,落实每人每年不低于20元的财政补助,建立保洁费收取、污水处理付费、积分兑换等制度,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
守护乡村“颜值”,离不开基础设施的硬支撑。如今的漳州农村,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60%的县区实现乡镇污水处理“三位一体”市场化运营,“四好农村路”硬化率达97.53%,自来水普及率达94.5%,快递服务建制村全覆盖……乡村颜值不断刷新,村民的生活便捷又舒心。漳州还创新引入无人机参与人居环境巡查,构建“人巡+技巡+空巡”立体化管护模式,让农村环境问题无处遁形,农村建设品质考评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
既要高颜值,也要高价值。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漳州持续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通过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今年以来带动村财增收14.38亿元;创新宅基地管理机制,出台农房建设管理六条措施,保障村民合理住房需求;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1320万元,建成省级服务中心3个,完成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2.07万亩。此外,漳州还整合农文旅资源,2024年新增1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7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让“”的乡村,成为“宜游”的热门目的地。
2
产业振兴
种养加融合“蓄势” 效益“突围”
在天宝镇的“移动智慧菇房”里,科技与农业的碰撞格外精彩。通过内置智能化控制系统,可精准调控食用菌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光照、温度与湿度,农户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监控,最快7天完成采收清库,一年能种植秀珍菇、黑皮鸡枞菌等十余种食用菌。不用土、不占田,一个24平方米的菇房,每年可为农户增收七八万元。
这个“会思考”的菇房,不仅获评全球最佳减贫案例,更成为漳州以创新驱动农村产业振兴的生动注脚。
农民要致富,产业是“发动机”。漳州始终以工业化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全要素保障、全领域创新,全域打造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让乡村产业既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
一场轰轰烈烈的“园区革命”,正在漳州乡村上演——
15个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园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60个,总投资136.5亿元;450万亩产业基地建立“规划引领+项目清单+要素保障”推进体系,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1.48万亩土地整治带来的新增耕地,配套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
一个个特色鲜明的“王牌产业”,构建起资源循环、效益叠加的现代农业新体系——
龙海区华美六丰农牧推广“菌—藻”协同处理新技术,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吃干榨尽”;漳浦县的石榴填鸭产业,创新打造“五统一”全产业链发展的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园,年产值达5亿元,“一只鸭”撑起一方经济;芗城区益海嘉里集团建成全省领先的蛋品精深加工线及配套设施,100万羽蛋鸡存栏量有力保障“菜篮子”供应;南靖县万市香肉制品加工企业,用猪肉深加工项目推动当地生猪产业“从养殖到餐桌”的升级;诏安县以“国企搭台、企业唱戏”的运营模式,加快南方肉牛集散中心建设……各地各展其长,走出多元化发展道路。
产业振兴,既要“稳住基本盘”,也要“探索新路径”。漳州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广水旱轮作、果园套种、盐碱地种粮、再生稻种植等稳粮增产关键技术,并探索开展“漂浮水稻”种植,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与总产量实现五年连续增长。同时,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成农业优新品种推广基地673个,累计推广优新品种195个,带动新增产值76.38亿元,培育3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14个新品种获省级认定,5个农业新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为农业现代化装上了强劲“芯片”。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2024至2025年完成新建与改造提升12万亩,实现与水利灌区有效衔接。
作为全国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漳州充分发挥对台优势,积极探索海峡两岸农业融合发展新路。拥有3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1个国家级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1个省级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2个省级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县、83个省级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推广基地,数量均居全国、全省前列。两岸农业智慧在这里碰撞交融,结出累累硕果。
3
城乡融合
全域协同“破局” 共富“提速”
棋弈之势,重在布局;发展之要,贵在协调。推进共同富裕,离不开的“一盘棋”思维。
漳州锚定“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核心目标,以系统化思维谋篇布局,制定并实施《关于探索推进共同富裕漳州实践的行动方案》,推动形成“一县两区率先探索、十镇百村典型引领、政策资金精准保障”共富推进体系,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从沿海渔村到山间村落,漳州的共同富裕实践正以“点上出彩”带动“面上开花”。澳角村整合海洋捕捞、水产加工、电商与乡村旅游等海洋经济资源,打造村民增收“金钥匙”,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6.2万元;冬古村依托临海靠山优势,探索“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振兴路径,村集体年收入达593万元;岐下村借助“鱼骨沙洲”景观,发展出海、捕捞、泡茶、垂钓、海上餐厅等渔旅融合新业态,村民吃上“旅游饭”;东沈村盘活村内黄金路段资源,打造金銮夜市,助力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5万元……在东山县,各村的致富路径各具特色。
作为共同富裕的“探路者”,漳州以龙海区、长泰区、东山县“一县两区”为整县域试点,系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布局优化升级、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如今的东山县,已实现从“一村富”到“村村富”的跨越,全县水、电、气等公共服务实现“同网同质同价”,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持续升级,成功蝉联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经验。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漳州通过“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带动,遴选28个重点乡镇、305个重点村,实施整镇整村推进计划,打造共富共美新样板。利用政策资金双向赋能,市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补共同富裕实践成效显著的地区,全市各部门在人才引育、项目落地、技术创新、用地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推动关键要素向基层集聚,形成强大合力。
新风吹田野,奋楫再出发。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产业兴”到“百姓富”,行走在漳州乡村,但见产业之花遍地开,共富之果满枝头。扎实向前走,共绘振兴图,漳州乡村正在谱写更加靓丽的篇章。
责任编辑/徐世庆 陈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