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制度。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城镇工薪群体和各类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实施房屋品质提升工程和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发布,《建议》将“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放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位置。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标志着房地产行业的战略性转变,从解决“有没有”走向实现“好不好”,行业发展逻辑迎来深刻重构。
“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1.1亿居民;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加装电梯12.9万部,更新改造供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84万公里。这些扎实的数据,也为“十五五”时期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全面提速
《建议》中,“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被列为“十五五”时期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建议》明确指出要“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制度”,为新模式构建提供了清晰路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此前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曾提到,“十四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决策部署,这是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十五五”期间,住建部将继续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立足于城市内涵式发展和城市更新大场景,落实好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各项任务,推动形成供应体系健全、要素配置合理、监管制度规范、行业经营稳健的房地产发展新格局。
中指研究院分析认为,实行项目开发公司制、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销售制度改革等依然是“十五五”时期重点落实的政策方向,围绕规范资金监管、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完善与现房销售配套的融资政策(包括居民端和企业端)等有望进一步落位,更好地保障项目建设、交付,维护购房者合法权益。
“好房子”成为民生改善重要载体
推进“好房子”建设是实现居民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关键举措,是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几年,“好房子”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建议》明确提出,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这是“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首次被写入五年规划建议。“安全、舒适、绿色、智慧”,这八个字,也为房地产行业未来的产品规划设计,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认为,“好房子”将是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结合《建议》中强调的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下一步有关部门和相关政策,预计会重点强化绿色智慧建筑普及,推动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应用。
中指研究院指数研究部总经理曹晶晶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要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好房子’建设不断增加,在引导需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房地产住房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良性互动或进一步显现,‘好房子’在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有望强化。”
在张波看来,对企业而言,未来五年的竞争赛道将从规模、速度和价格,转向产品力、科技力和服务力的比拼。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品质提升,也将是一个覆盖新房和存量房、涉及硬件和软件的系统性工程。
住房供给体系持续优化完善
在住房供给体系方面,《建议》提出“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和“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的双轮驱动策略。
“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城镇工薪群体和各类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建议》中,对保障房供给的提法从“十四五”的“有效增加”调整为“优化”,定调上发生了变化。根据住建部数据,“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保障性住房实现了有效供应。
中指研究院分析认为,“十五五”时期保障性住房将进一步优化供给,优化方向或包括保障性住房供给的规模、结构(区域和产品结构)、品质等,更加侧重因地制宜。
“因城施策”与“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的结合也是首次出现,进一步强调针对城市特点落位政策举措,根据居民对改善型住房的需求差异,供给上要求更加精准匹配,根据地方需求特征精准增加供给或将是“十五五”时期住房供给的一大特点。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重点30城120平方米至144平方米占比提升至30%,大户型产品是新房市场主流,120平方米以上大户型占比普遍提升,其中上海、南京、长沙、南昌等城市120平方米至144平方米提升幅度较为明显,厦门、合肥、宁波、无锡等城市144平方米以上产品提升幅度较大。
房屋安全管理逐步制度化
《建议》首次提出“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指出,这一表述足以看出房屋安全的重要性。此前偶发的燃气管道爆炸、电瓶车自燃等安全事件,凸显了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2024年以来,上海、天津、成都、沈阳等地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或试点工作方案等,上海在试行方案中明确2025年先行在浦东、黄浦、静安、徐汇、杨浦、闵行等区试点房屋安全管理三项制度,其中房屋养老金由公共账户和个人账户组成,个人账户资金由住宅维修资金业主账户直接转化,公共账户由各区探索建立,按照规定由政府出资的房屋养老金部分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将会有更多城市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管理制度,增强房屋的安全保障能力,推进节奏也有望加快。
城市更新进入“大力实施”新阶段
此外,作为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的另一重要发力点,《建议》对“城市更新”工作也做了明确部署。
从“十四五”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到“十五五”的“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这一表述的变化也标志着城市更新工作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1.1亿人;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2387个,建设筹集安置住房230多万套;改造老旧街区6500多个、老旧厂区700多个,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空间、更新的消费场景、更多的创业空间。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曾指出,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来,住建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出政策、明底线,推试点、抓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50多个县级市已经全面开展了城市体检工作。
中指研究院分析指出,当前城市更新仍面临工商业用地使用权到期续期等关键政策尚未落地、资金压力突出等挑战。“十五五”期间将通过完善政策体系,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新型投融资模式,引导多方参与,推动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
住房消费环境将持续优化
《建议》也对“住房消费”进行了关注。与“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的表述不同,《建议》明确要求“清理住房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中指研究院预计,“十五五”时期,核心城市购房限制性政策仍有优化空间,整体将延续渐进式推进节奏。
在盘活存量资源方面,规划建议提出“完善并购、破产、置换等政策,盘活用好低效用地、闲置房产”。2024年以来,中央及监管部门已经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和存量商品房,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截至10月24日,全国各省市已公示的拟使用专项债收购闲置存量土地的总金额超6200亿元,专项债实际发行/即将发行约2160亿元。
在风险防范方面,《建议》明确,要“统筹推进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有序化解,严防系统性风险”。严跃进认为,将房地产风险置于三大风险之首,体现了中央对房地产风险防范工作的高度重视。各地需要从更高站位统筹化解风险,重点关注交易、房价、债务等领域的风险传导。
整体来看,中指研究院分析认为,“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有关房地产的篇幅较之前有所增加,进一步强化了房地产的民生属性,明确了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戴德梁行首席政策分析专家、北区研究部主管魏东表示,如果说“十四五”是全面小康后的起步期,“十五五”就是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期。从产业升级到消费转型,从对外开放到绿色发展,一系列变革正在推动中国经济转向内需驱动、供需协调的新范式。
“‘十五五’规划建议在高质量发展、消费、安全、城市更新、土地等多个角度的系统阐述,既说明做好房地产工作的重要性和全面性,也说明房地产业发展对于‘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各地要深入落实有关精神,尤其是通过加快构建发展新模式等一系列抓手,有力促进房地产的高质量发展。”严跃进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