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筱
每到暑假,家长的心情总会起落不定。一条条招生入学新政,“撩拨”着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绪,焦虑逐渐蔓延到每张书桌。
“不能输在起跑线”成了不少家长的“心魔”。对一些家长而言,抢到“入门券”就等于胜利了,名校是必争的,“创新班”更是势在必得,于是乎陷入“选拔”焦虑。
造成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社会将人才培养过度地聚焦在“选拔”上,就容易曲解“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真正目的。 一方面家长都希望通过选拔进入培养体系,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因此不惜花费重金培训;另一方面只重“掐尖”,学校就有可能陷入优秀生源的抢夺大战中,打破教育秩序。
“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喷油。”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学生是很不容易的,必然会伴随着竞争、压力、选拔等等,但必须防止从“放牛”的极端走向“牛马”的另一个极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一次性的选拔行为,其核心在于“培养”而非“拔苗”。何不将目光放长远,从功利性的“选拔”转向周期性的“培养”,回归到“育苗”本质,真正走出“内卷”。这不仅需要家长和社会转变教育观念,更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学校拿出行之有效的行动。
未来需要的人才,不是只会做题的人,而是能解决问题的人。过早的知识灌输,强制性地让孩子“刷题”“提前学”,可能会托住孩子成绩的底线,但也容易扼杀孩子成就的上限,摧毁的可能是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正如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说的,“对孩子来说,学到多少知识不见得最重要,兴趣的培养、好奇心的激发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
我们更需要的,是把机会给到每一张书桌,而非一次次地“过独木桥”。人才早期培养的初衷应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从小、从早”其核心在于遵循教育规律,贯通培养,尽早发现孩子的学科志趣,并构建宽松的环境与机制,让具有各类潜质的孩子能够脱颖而出。创设学科兴趣小组,举办公益科技营等,皆可尽早从小点燃学生的学术志趣。许多鲜活的案例有力地说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于激发孩子兴趣、发现孩子的志趣,并给予托举。
归根结底,好的教育是为孩子提供了向上生长的无限可能,引导他们找到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志趣。希望我们把真正的学习乐趣还给孩子。
责任编辑:林 堃 陈 岩 陈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