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漳州要闻 > 漳州新闻

东山:“小工坊”织就“大产业”

来源:漳州二手房装修风格推荐  时间:2025-11-13   作者:吕芙蓉

核心提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在东山县,一座座“兴村富民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驱动城乡融合、强村富民的强劲引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在东山县,一座座“兴村富民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驱动城乡融合、强村富民的强劲引擎。

  “小工坊”链接“大产业”

  破解增收难题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长期以来,许多地方都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农户如何对接广阔市场?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壮大?东山县的兴村富民工坊,成了破题的“金钥匙”。

  “瞧这品相!过段时间就可以陆续上市了,最近行情看好,第一批养殖池的对虾能卖40万元,收益比之前增长50%。”养殖户何清福捞起满满一篮子对虾,脸上是掩不住的喜悦。“前些年,养殖户采用粗放式养殖,效益很低,一亩养殖池租金1200元都无人问津,如今采用现代化的养殖模式,年租金可达4000元。”埕英村党委书记何甘添介绍道。

  近年来,杏陈镇探索建设“前埕”兴村富民工坊,引进第三方公司,将镇属盐场和前何、埕英2个村集体盐场进行连片改造,建设3公里鑫海大道,设置双向进排水渠道,统一管理水闸,实现市场化卫生物业管理。通过支持种苗培育、推行“公司+养殖户”等模式,有效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了“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项目运营以来,成功吸纳30多户群众参与养殖,收入从每亩3.5万元跃升至12万到15万元,带动物流、电商等上下游就业近千人。

  党组织嵌入“小工坊”

  凝聚发展合力

  “以前打零工,时间不固定、收入也不高,现在党组织把工坊建到‘家门口’,每月能多挣3000多元!”西埔镇冬古村村民潘锦煌一边分拣鲍鱼,一边算起增收账——这正是党组织嵌入兴村富民工坊后,乡村里常见的新变化。如今在东山县多数村级党组织正用“党建链”串起“产业链”,让“小工坊”成了村民的“钱袋子”、村集体的“聚宝盆”。

  近年来,东山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组织建在兴村富民工坊上,由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或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等牵头,吸纳工坊内企业负责人、村民党员、返乡创业人才等为成员。以推进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个人主动认领+组织统筹安排”双向发力,推动工坊从纸上、图上变为现实。

  目前,全县正按照“党建引领、以点带面、整乡推进、整县建坊”的工作思路,采取村企合作、跨村联建等方式,推动全县7个镇、61个村,紧盯村、企、民“三方共富”目标,谋划打造11个“四有”(有党组织领导、有村“三资”入股、有企业运营、有村民就业)工坊。其中,7个已建成投用,覆盖25个村、带动村民就业3100余人次。

  “此举旨在打造一个资源整合和利益联结的平台,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变粗放为集约,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东山县委组织部组织科负责人林文伟介绍道。

  “共富花”结出“振兴果”

  打造“东山样本”

  兴村富民工坊这一模式在东山不同的乡村土壤中,因地制宜,结出了各具特色的硕果。

  在陈城镇澳角村,“渔获满舱”兴村富民工坊是东山县文旅集团、澳角村和澳角海洋经济产业链党委共建项目,澳角村免费提供土地,县文旅集团投资建设运营,产业链党委协调企业提供产品。在共建合作过程中,县文旅集团每年为澳角村代付环境卫生整治费用近80万元,澳角村水产品加工厂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了销售额,一些低收入村民被优先聘用为保洁员、管理员等,在“家门口”解决了就业问题,形成了“村、企、民”三方共赢格局。

  在杏陈镇张家物流仓储兴村富民工坊,“村企联姻”创新采用村集体“以地入股”模式,利用云生机砖厂70亩闲置土地资源作价入股,共同开发建成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用于物流仓储工业园区建设,成功引进了合庆木业、瑞顿户外等企业入驻,今年产值有望达到1亿元。未来可培育3至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期年产值达5亿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35万元稳定收入,并吸纳20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

  此外,康美镇“农旅融合”、前楼镇“农渔旅”、樟塘镇“海云间”、陈城镇“后姚果蔬”等兴村富民工坊正在加速推进,为破解乡村产业发展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东山样本”。通过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人、地、钱等资源要素被激活,形成了党组织更强、产业更旺、村民更富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兴村富民工坊向数字化、品牌化升级,探索‘工坊+电商’‘工坊+文旅’等深度融合模式,让东山更多的特色产品通过‘工坊’这座金桥,走出海岛,走向全国更广阔的市场,不断做大村、企、民三方共赢‘蛋糕’。”东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文海波表示。

  ⊙欧东茵 徐灏宇

责任编辑:张俊毅 徐世庆 孟庆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