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漳州要闻 > 漳州新闻

土楼里飞出的“希望”

来源:漳州二手房与新房的区别  时间:2025-09-18   作者:吕芙蓉

  住有所居,心有所安,漳州“希望小屋”项目为56名困境青少年改造梦想之家——

  土楼里飞出的“希望”

  ⊙漳州融媒记者 林依妮 通讯员 林婕

  汽车在群山中蜿蜒穿行,车窗外,风景由城市高楼渐次转为农田、竹林与云雾缭绕的峰峦。某个拐弯处,一座土楼蓦然出现——这座凝聚先人智慧的宏大建筑,仍在守护着一批年迈的居住者,斑驳的夯土墙,承载着百年岁月,也藏着一个等待被照亮的少年梦想。

  14岁的小铭和年迈的奶奶住在土楼一角。一间简陋的房间,便是小铭日常生活、学习的地方。一束新的光,正悄悄照进这座古老的土楼。

  2025年,漳州启动“希望小屋”项目建设,并将其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一场聚焦困境青少年生活学习环境改善的暖心行动就此展开。该项目瞄准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青少年,以“三面改造、六物到位”为标准,从立面、地面、屋顶翻新,到配备床、书桌椅、书柜、衣柜、灯具、窗帘,全面改善困境青少年居住空间。

  倾听:

  让每份期待都被认真对待

  “想要一个能放很多书的架子。”

  “我们想要上下铺,这样晚上还能说话。”

  “我希望有一个小抽屉,专门放我的手工作品。”

  这些稚嫩的声音,没有被山风吹散,而是化成了“希望小屋”设计的“核心图纸”。

  项目启动初期,漳州团市委便组织各地开展走访活动。

  南靖县工作人员带着测量工具和真诚的倾听姿态,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对于书洋镇爱阅读的小赖,档案里郑重记录着“需配备书架及护眼灯”;岩前村的姐妹俩异口同声想要上下床,图纸就标注了床位布局;改造清单上留下了“预留收纳区”的字样,因为受助的孩子小阮热爱手工。图纸因融入了孩子的期待,变得温暖起来。

  在华安县,小东和小红是“希望小屋”的第一批受益者。兄妹俩的家,是村子里一座格外扎眼的砖头房,在一众贴了瓷砖外墙的房子中,这栋裸露着砖块的建筑,像一件没缝好的衣裳。“第一次来的时候,心都揪紧了。”华安团县委副书记谢舒婷回忆道,孩子们的母亲早已失联,几年前,父亲又因车祸丧失劳动能力,家里刚建起来的房子还未来得及好好装修,就此搁置在“半成品”状态,仅一楼能勉强住人。因没钱装修,兄妹俩只能和奶奶挤在同一个房间。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里,仅能挤下两张小床,没有书桌和椅子。兄妹俩写作业时,只能趴在床上,借着室内昏暗的灯光,一笔一画地完成功课。

  在为他们设计“希望小屋”时,团队秉持“一户一策、精准适配”的原则,反复打磨方案。考虑到小东是男孩,特意选了更耐磕碰的实木材质做书桌,书桌的位置也在窗户旁,保证充足的自然光;小红是女孩子,窗帘和床单便选了清新的颜色,还在衣柜里加了挂裙子的横杆;就连书柜的高度,都考虑了孩子的身高,让他们不用踮脚就能拿到书。“我们要改的不只是一间屋子,更想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期待有人在乎,他们的梦想值得被认真对待。”谢舒婷说。

  改造:

  跨越山海点亮星光

  “小红,这是给你的羽毛球拍,小东,这是你喜欢的书,希望你能在书海里探索更多精彩。”

  在“希望小屋”交房仪式上,华安县青年创业促进会会长杨炎军将两份特殊的礼物送到孩子们手中。礼物虽小,却承载着满满的心意——这是团队在前期调研中,特意记下的“微心愿”。

  在“希望小屋”建设过程中,像杨炎军这样的爱心人士和社会组织,是重要的支撑力量。华安县青年创业促进会不仅主动认领了华安县19位受助儿童的“微心愿”,从风扇到篮球,从文具到书籍,尽己所能满足孩子的小期待。作为会长,杨炎军更是主动扛起了“爱心施工单位”的担子,不计成本,只为让孩子早日住进温暖的小屋。

  然而,将蓝图落地,并非易事。去往“希望小屋”的路,总是要经过弯弯绕绕的山路。每多绕一个弯,就离孩子的期待更近一步,也离建设的难题更近一分。

  从县城到散布深山的各个家庭,往往需来回行车50公里以上。路远、弯急、点位零散,不仅材料运输成本高昂,工人调配也十分困难。“很多师傅一看工程量这么小,扭头就走。”杨炎军表示,尽管“希望小屋”面积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改造过程需要泥水工、木工、铝合金工等多个工种协同作业,杨炎军只能一次次上门沟通,反复说明项目的意义,才勉强说服工人参与。施工期间,工人们的吃饭问题也成了难题,为了不耽误工期,大家每天早上都自己打包好饭菜,带到现场,中午匆匆吃完后,又投入到施工中。

  沟通则是另一重难关。谢舒婷表示,许多孩子监护人年事已高,或存在残障情况,对改造心存疑虑,担心被骗,甚至有家庭不愿更换锈蚀的门、塌陷的衣柜。面对这样的情况,团队只能采用“最笨的办法”,通过一次次电话解释,一遍遍上门沟通,用真诚换取信任。有时为了说服一位监护人,光前期就要跑三四趟,甚至更多次,但没有人抱怨。“累是累,但看到孩子眼睛亮起来的时候,就觉得都值了。”谢舒婷说。

  接力:

  希望“未完待续”

  在“希望小屋”建设中,交房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困境青少年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扶,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为此,各地团县委纷纷推出特色关爱举措,让“希望小屋”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加油站”。

  南靖团县委精心策划“拾光童筑・成长印记计划”个案服务,为“希望小屋”的孩子配备专属社工,社工们会在孩子的小屋里打造0.5平方米的“成长印记角”,记录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定期为他们开展心理疏导、兴趣培养、能力训练等陪伴服务。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者也与孩子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定期入户走访,带他们培养写作、绘画等兴趣爱好。接下来,研学营、心理讲座、网络教育、创意减压工坊等活动也将陆续开展,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调节情绪、保护自己。

  华安构建起“1+N”工作机制——由团县委统筹全局,乡镇团委协助摸排,青年志愿者参与施工监督,为孩子送去温暖。返乡大学生向孩子分享大学生活,鼓励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项目完工后,团县委根据每位孩子的性格特点,精心策划交房仪式,并建立“生日关爱台账”,在孩子生日月送上“生日蛋糕券”,筹划个性生日会或集体生日会。同时,青少年事务社工也制定了“一人一策”日常探访关爱计划,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重视、被宠爱。

  目前,漳州“希望小屋”项目已为南靖县、华安县的39名困境青少年居住空间实施改造。龙海也自行争取到一批爱心款项,于近日启动建设,为本地17名困境青少年改造居住空间。后续,团市委将围绕“物质帮扶+精神关爱”,链接更多公益资源,不断扩大关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如今,小红和小东有了各自的房间,宽敞明亮的空间内,家具一应俱全,独立的书桌和椅子,也成了他们在家最喜欢待的地方。

  喜欢手工的小阮,不用再和姐姐挤一张床或与亲戚家的小朋友共用书桌。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小阮可以安心摆弄自己的手账,写下无人知晓的心事。

  夕阳西下,土楼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小铭的新床靠在窗前,房顶新装的LED灯明亮却不刺眼。也许很多年后,他会走出这座土楼,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他会记得,有一盏灯,曾为他而亮;有一方小屋,承载着他最初的希望。

  “要让每一间‘希望小屋’都成为孩子专属的温馨空间,让每一位困境青少年都能感受到成长的甜蜜。”漳州团市委书记刘书佳说。这是漳州“希望小屋”项目的初心,也是所有参与者不变的信念。

  山路弯弯绕绕,但希望,已然启程。

  (注:文中小铭、小赖、小东、小红、小阮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蔡建如 徐镜正 周媛婷

 
标签: 漳州中山公园
您可能感兴趣的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