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漳州要闻 > 南靖新闻

千次打磨一管箫 南箫传人守匠心

来源:南靖新闻头条  时间:2025-09-15   作者:张义

核心提示:一根平凡的竹子,如何被赋予生命,成为一件会“呼吸”的乐器?在南靖,非遗传承人郑少鸿用五十年光阴,将匠心刻入竹节,让清远之音在每一根竹管中自然流淌。这清音的源头,是数以万次的打磨,更是半生不变的坚守。今天,让我们走进郑少鸿的世界,聆听竹音里的匠心与传承。

一根平凡的竹子,如何被赋予生命,成为一件会“呼吸”的乐器?在南靖,非遗传承人郑少鸿用五十年光阴,将匠心刻入竹节,让清远之音在每一根竹管中自然流淌。这清音的源头,是数以万次的打磨,更是半生不变的坚守。今天,让我们走进郑少鸿的世界,聆听竹音里的匠心与传承。

走进山城镇郑少鸿的工作室,时间仿佛悄然放缓。这里堆放着形态各异的竹坯。每一根都是郑少鸿精心挑选,用于制作南箫的基础材料。对于材料,郑少鸿始终秉持近乎严苛的标准。

郑少鸿坚持只选用每年农历七月采伐的竹子,此时的竹子质地最为密实坚硬,抗虫防蛀,是优良音色的根本保障。而每一根选中的竹子,还需经历两到三年通风阴干,待竹性彻底稳定,才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南箫制作工序繁杂,极度考验匠人的耐心与手艺。从画中心线、开吹口,到定音孔位、逐孔钻磨,郑少鸿的每一个动作都沉稳而专注。其中最考验功力的,莫过于内径打磨与调音。打磨时,他只能凭手感与耳力反复微调,稍有不慎,整根箫管就可能报废。

郑少鸿对南箫的“较真”,源于少年时埋下的一颗种子。那时,一把不慎摔坏的南箫,让他萌生了自己动手制作的念头。

1982年,郑少鸿进入芗剧团负责乐队吹奏。在日复一日与乐器、旋律打交道的过程中,他逐渐练就了精准捕捉音准的“好耳朵”。为提升技艺,他拜泉州南箫大师曾联辉为师,系统学习制作技艺,最终成功制作出音准高、音色佳的南箫。

这份被认可的成就感,陪伴郑少鸿走过数十年光阴。如今,在坚守传统形制的同时,他也专注于对特定类型南箫的声学品质进行深度挖掘与提升。

 
您可能感兴趣的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