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系统创新执法模式——
让企业绿色发展“轻装上阵”
日前,在福建三宝钢铁有限公司智慧综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经过超低排放改造的生产车间干净整洁,废气处理设施平稳运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数据持续稳定在超低标准线以下。
这一成效,离不开我市创新执法模式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积极探索。今年来,市生态环境系统改变以往通过执法检查倒逼企业整治的做法,主动靠前帮扶企业,采取“行政机关+执法部门+监测机构”全要素指导企业启动超低排放改造,“三位一体”推进企业绿色发展。
今年4月,三宝钢铁成为福建省首家通过全流程超低排放认证的钢铁企业,树立了全省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标杆,也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漳州样本”。
“过去环保执法,企业常觉得是‘找茬’,现在变成‘上门送方案’,这种转变让我们更有信心投入改造。”三宝钢铁安环部副经理林志亮感慨道。作为漳州钢铁产业的龙头,三宝钢铁曾在环保升级中遇到“瓶颈”:虽主动投入资金更新污染防治设施,但因缺乏系统规划,部分投入未能精准解决关键问题。
了解到企业的困境后,市生态环境局成立专项督导专班,联动省生态环境厅、冶金工业规研院等部门,构建“省级指导+市级督导+企业主体”的三级协同模式,为企业改造工程提供全面坚实的技术支持。有关部门多次深入企业进行指导帮扶,指导三宝钢铁精准策划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项目6个、争取上级补助资金5168万元,助力企业把约20亿元的超低排放改造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如今,三宝钢铁的蜕变已初见成效:改造后,企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总量同比分别下降69.7%、51.7%、56%,厂区及周边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更舒适,附近居民也纷纷点赞。
在漳州,像三宝集团这样追“新”逐“绿”的企业越来越多,绿色转型的覆盖面正持续扩大。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系统强化帮扶指导,坚持应纳尽纳、应退尽退,新纳入32家环境信用良好、管理规范、排放达标、设施运行正常的企业,全市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正面清单企业总量增至71家。
不仅如此,我市还从信用修复、优化监管等多方面发力,为企业绿色转型扫清障碍。今年来,市生态环境系统主动开展信用修复指导服务,对近年来市本级行政处罚企业实施精准帮扶,累计指导29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流程,其中21家已成功修复,8家正在有序推进。“信用修复不仅帮企业解了燃眉之急,更倒逼我们建立长效环保管理机制。”近日,一家芗城区的工贸企业刚完成信用修复,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柔性执法的“温度”,同样为企业转型注入动力。市生态环境系统持续增强“说理式”执法示范效应,对轻微违法行为既减免处罚,更指导整改。今年以来,全市办理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案件15件、首次违法不予处罚案件3件,减免处罚金额超18.13万元;同时对18件案件减轻处罚、6件案件从轻处罚,让企业在感受到法律威严的同时,更体会到政策的善意。
“我们让‘刚性执法’与‘柔性服务’并行,意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负责人李佳文表示,下一步,市生态环境系统将继续创新执法模式,让更多企业在绿色转型中“轻装上阵”,助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协同向好。
⊙漳州融媒记者 郑斯楠
通讯员 叶木林
责任编辑:张俊毅 徐世庆 孟庆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