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霞寨镇西安村建设农村幸福院,让老人轮值管理、共耕菜园、共议食谱——
银发成主角 菜园变乐园
近日,笔者走进平和县霞寨镇西安村农村幸福院的“长者菜园”,只见88岁的黄进水正弯腰细看茄子的长势,一旁的油菜、小葱青翠欲滴。几位老人一边浇水除草,一边讨论着当天的食谱。“昨天新厝片区准备的面条不够吃,今天咱们多煮点。”82岁的黄水言提议。
这个约40平方米的菜园,不仅种满了时令蔬菜,更成为老人们日常交流、共话生活的小天地。这得益于西安村应对农村养老课题的创新实践。
面对全村1605位60岁以上老人(含243名7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实际需求,村集体将原有老人活动中心升级改造为集助餐、医疗、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幸福院。院内科学规划了保健室、阅览室、活动室、洗衣房、食堂、休闲凉亭、观赏鱼池与健康步道,并利用旁边空地开辟“长者菜园”,总建筑面积650平方米,打造出功能齐全、温馨舒适的养老空间。同时,在镇村两级的资源统筹与积极引导下,社会爱心力量被有效激活,通过“众筹众办、自愿互助”的形式为幸福院注入持续动力。
据西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智民介绍,幸福院采用“银发自治”模式,以片区为单位,将全村29个村民小组的老人划归四个片区,分别设置组长、副组长,做饭和打扫人员,4个片区轮值当岗、各司其职。这种模式不仅节约了聘请厨师和保洁的费用,更增强老人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作为片区片长,黄进水虽然年近九旬,却精神矍铄。每当轮值之日,他总会早早来到菜园,除草、浇水。他说:“我们都这把年纪了,还能为自己和朋友种菜做饭,特别有意义。大家吃着一起种下的菜,那种满足感比什么都强。”
这份幸福感也洋溢在77岁的黄花英脸上。正在菜园里除草的她告诉笔者,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以前一个人在家很孤单。“现在好了,白天来幸福院和老姐妹们一起种菜做饭,说说笑笑,日子过得特别充实。”
黄智民告诉笔者,村里还计划将幸福院门前的3.5亩蜜柚地进行退果还耕,继续种植应季蔬菜和水果,老人们自愿认养、自主种植、自主管理,产出的瓜果蔬菜反哺食堂,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