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道少年到抗战英雄,他曾密护陈毅过封锁线——
96岁老兵高庆云的峥嵘岁月

96岁的高庆云得到悉心照料
一说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旋律,大家都知道是铁道游击队在抗战烽火中传唱的战歌。在我市有这样的一位老兵,他曾经历过那段峥嵘岁月。近日,记者走近96岁抗战老兵高庆云,在他儿子小高的讲述中,那些深埋时光的英雄往事愈发清晰——14岁少年混过日军岗哨摸清封锁线,护送“一号首长”陈毅闯过生死关;从鲁南铁道线到朝鲜战场,在枪林弹雨中淬炼出赤胆忠心。这些惊心动魄的瞬间,照亮了山河破碎却英雄辈出的岁月,让老兵身上的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至今动人心魄。
少年入队担使命
智勇护送“一号首长”
“我父亲曾护送过‘一号首长’过津浦线,大队长刘金山还表扬他‘完成任务很好’。”小高指着墙上的诗稿说,这位“一号首长”正是陈毅元帅。
高庆云于1929年出生在山东滕州一个贫苦家庭,家有四兄弟。大哥体弱多病,二哥早年投身革命,四弟眼疾在家。年幼的高庆云和四弟为了生存,常在铁道线周边拾荒捡煤,对铁路沿线的每一寸土地都了如指掌。这份特殊的经历,使他成为铁道游击队理想的苗子。1942年初,年仅13岁的高庆云毅然加入铁道游击队,成为一名勇敢的小通讯员。他常常化装成农家小孩,穿梭于敌占区与根据地之间,执行传递情报、侦察敌情等危险任务。
1943年11月,新四军军长陈毅需赴延安参加中共七大,必经日军重兵封锁的津浦铁路。因成年队员目标太大,14岁的高庆云临危受命,扮成农家小孩混入铁路沿线,摸清了日伪军岗哨分布和巡逻规律。在铁道游击队的周密部署下,陈毅成功越过铁丝网与炮楼,由微山湖大队接应乘小船进入湖区。临别时,陈毅与众人握手道谢,后来赋诗“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纪念,这首诗此后便一直挂在高庆云家中。
整个抗战期间,鲁南铁道大队安全护送1000多名重要干部跨越津浦线,从未出过差错。而高庆云的任务远不止于此。1944年的一天,一项紧急任务落在高庆云肩上:必须将一份重要情报送出,而唯一的路径就在鬼子炮楼的严密监视之下。如何躲过敌人的层层盘查?他急中生智,狠下心让大人将情报卷紧,直接塞入他的肛门深处。剧烈的疼痛袭来,但想到情报关乎战友安危和战斗成败,他咬牙忍住了。随后,他强装镇定,拖着疼痛的身体,在鬼子炮楼岗哨的眼皮底下,若无其事地混入人群,最终成功穿越封锁线,将情报送达微山湖的同志手中。
抗战的残酷,不仅在战场上。在抗战过程中,高庆云的二哥不幸牺牲,为国捐躯。当部队领导怀着沉痛的心情到高家慰问时,深明大义的高父毅然拒绝了慰问金,只提出了一个质朴而坚定的请求:请部队把年幼的高庆云也带上,去打鬼子!这份国仇家恨,更坚定了少年高庆云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5年10月,津浦路战役打响,鲁南铁道大队再显神威。高庆云积极参与了沙沟解放战和整个津浦路战役。他更亲历了抗战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一幕:在沙沟车站附近,他见证了千余名日军向铁道游击队缴械投降的历史性时刻,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铁路线上接受日军投降的壮举,铸就了抗战受降史上的不朽篇章。
从烽火战场到建设一线
初心不改映赤诚
“父亲的经历,是九死一生的淬炼。”小高说,抗战胜利后,高庆云马不停蹄投身解放战争,参加了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抗美援朝时期,作为炮兵骨干的他在装备匮乏的条件下,与战友以步兵打高炮的顽强精神对抗美军飞机,还多次往返朝鲜与福建前线,为部队培养高炮人才。
1955年,高庆云被授予中尉军衔,并荣获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这是对他烽火岁月的最好见证。1958年,他随部队南下福建转业来到漳州,先后在漳州市糖厂、南靖县养路工区、漳州市公路局任职,继续在建设岗位上默默奉献。1979年离职休养。退休后,他和家人一起过着简朴而平静的生活。
“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之歌,是高庆云转业后最喜欢哼唱的旋律,歌声里饱含着他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深情追忆。在小高的记忆中,父亲心中始终装着党交给的任务,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总能凭借智慧和勇气化险为夷。
如今,96岁的高庆云常年住院,交流困难,身上残留弹片的部位仍会隐隐作痛,仅能在偶尔清醒时断断续续地说上几句。“父亲一生从不向组织提要求,总说‘是党救了他’。”小高说,老人常叮嘱后辈“铭记党恩,传承红色基因”,这份嘱托已成为高家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漳州融媒记者 王琳雅 通讯员 戴伟国 文/供图
责任编辑/吴志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