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训人员进行食盐防治非洲大蜗牛实操
近期,受台风和强对流天气影响,我市降雨频繁,非洲大蜗牛也频频现身。不少市民反映“今年非洲大蜗牛数量明显多于去年”。这些“大家伙”从何而来?对人体有何危害?又该如何防治?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武英。
入侵时间可追溯至1931年
入侵我国的非洲大蜗牛主要包括无斑玛瑙螺和褐云玛瑙螺两个物种。据武英介绍,褐云玛瑙螺入侵时间较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至1931年;无斑玛瑙螺于2014年才被记录在我国出现。目前,漳州地区两种螺均有分布。
武英介绍,这两种螺虽然都被称为“非洲大蜗牛”,但在形态上有明显区别:无斑玛瑙螺体型较大,软体部分呈浅白色,壳轴呈紫红色,头顶常见红色斑纹;褐云玛瑙螺体型较小,软体颜色偏深、近乎灰黑,壳轴呈浅灰黑色。在生态习性方面,无斑玛瑙螺属杂食性,除取食植物外,还会捕食体型较小的蜗牛和昆虫;褐云玛瑙螺在幼螺阶段以腐烂植物为食,成年后则转为植食性,主要危害蔬菜、花卉等农作物。
非洲大蜗牛具有“喜温怕冷、喜湿怕水、喜阴怕光”的特性,适宜在湿热环境中繁殖。
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
记者此前在走访中发现,不少人对非洲大蜗牛的危害认识不足,甚至在小区、公园等场所,有孩子拿着非洲大蜗牛玩耍,而其家属特别是爷爷奶奶并不知道其中隐藏的风险。
研究显示,非洲大蜗牛身上寄生着多种寄生虫,最常见的是广州管圆线虫,单只蜗牛体内检出的广州管圆线虫数量最少为18条,最多可达870条。这些寄生虫主要分布于非洲大蜗牛的内脏、肺囊及肌肉组织(即软体部分)中。因此,直接用手接触非洲大蜗牛具有很高风险。
武英强调,非洲大蜗牛是结核病、嗜酸性脑膜炎等疾病的传播媒介,对人体健康构成显著威胁。特别是由广州管圆线虫引发的嗜酸性脑膜炎,发病急、危害大,曾有感染者在4天内不幸死亡,即便及时送医抢救,也可能因脑组织受损而导致严重的后遗症。
市民应增强防范意识,切勿徒手捕捉或触摸非洲大蜗牛。如需处理,应使用手套或夹子等工具。在公园、绿地、小区绿化带等非洲大蜗牛频繁出没的区域,家长需特别注意看护儿童。
化学防治见效最快
非洲大蜗牛防治,可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
武英介绍,化学防治是目前各行各业里见效最快的措施,常用的四聚乙醛等化学药剂,可作用于非洲大蜗牛神经系统导致其死亡。
针对家庭和小规模菜园的防治,武英建议采用物理防治方法,如撒食盐使非洲大蜗牛脱水,施用石灰粉形成防护带。
武英特别提醒,非洲大蜗牛体内的寄生虫和细菌难以通过普通烹饪完全杀灭,市民切勿食用,捕捉到的蜗牛应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深埋、焚烧等。
相关链接
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培训班举办
近日,漳州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培训班在长泰举办。
本次培训聚焦植物类入侵物种、病虫害入侵物种及非洲大蜗牛防控三大主题,设置了系统化的专项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植物与病虫害)的危害与防控策略,非洲大蜗牛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入侵机制,以及其对农业、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多重影响。培训还通过现场实操示范,帮助学员掌握非洲大蜗牛的科学防治技术。
本次培训旨在提高学员全面掌握外来入侵物种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非洲大蜗牛的识别与防控技能,使学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及时、准确地建立高效的监测预警机制,科学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防控手段,切实降低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危害,助力农田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本组文图由 漳州融媒记者 沈小琴 采写提供
责任编辑/徐世庆 孟庆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