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晋辉深入车间一线指导生产工作 漳州融媒记者 李林 摄
“工业轴承是‘轴’之承载者,是支撑机械旋转体运动的核心零部件。”在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览馆展柜前,省人大代表、龙轴集团董事长陈晋辉拿着一套航空高端关节轴承轻轻转动。
在陈晋辉眼中,“轴承”不是冰冷的零部件,而是庞大机械身躯中不可或缺的“芯片”,更是作为企业家人大代表的精神图腾。这份“轴”的专注和执着,“承”的责任和担当,正是他心无旁骛深耕实业、扎根一线履职服务的写照。
“轴”,见于创新
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加入龙轴集团的35年间,陈晋辉经历了市场开拓、技术开发、产品研发、精益生产、质量管理、集团运营、战略管理等多领域、多岗位、多层级的历练。作为龙轴集团从滚动球轴承转型至关节轴承的具体组织者和实践者、关节轴承技术与市场转型升级的开拓者,他深度策划、组织并见证了龙轴集团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由制造、智造迈向创造的跨越式变迁。
1999年,陈晋辉带队赴某西方国家厂商洽谈关节轴承免维护材料合作。“对方不仅虚抬产品价格,还进行技术封锁,连生产车间都不让我们看。”陈晋辉对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想要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况,必须打破垄断。
回国后,龙轴集团高管团队带领研发人员从零入手苦练“内功”,自学织物结构设计、织造工艺、胶粘剂与粘接技术、表面改性处理技术、摩擦学等跨学科知识,反复测试了几百种材料,开展了无数次模拟寿命实验,历经近20年的攻关,终于将“卡脖子”短板变成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长板。
近年来,龙轴集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和重大专项22项,其中由陈晋辉亲自主持的就有10项。从航空航天装备到高铁动车、人形机器人的产品应用领域,每一款重要新产品的需求捕获、图纸设计论证、工艺研发、检测试验,他都亲自主持把关。他带领团队攻克的技术成果,早已融入国之重器。PTFE织物衬垫、模塑衬垫、精密仿真挤压、精密精锻拉杆组件“四大核心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家重点型号和航空重点工程技术的空白,产品更是成为神舟、嫦娥、天宫、天眼、天问、C919、AG600、江门中微子探测器的重要“关节”。
手握关键核心技术,便有了话语权,也有了“转动”市场的底气。
陈晋辉创新提出“以提升顾客价值为导向,以技术升级推动产品升级,以产品升级推动顾客升级,挺进全球高端产业链”的龙轴集团特色商业模式,通过“双师”(营销师+工程师)践行“双循环”,向世界一流专精特新企业昂首迈进,产品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关节轴承品种数和产销量均居全球第一。
“承”,践于行动
今年是陈晋辉作为省人大代表履职的第3年。“身兼企业家和人大代表双重身份,不仅要关注行业发展,更要深入一线调研思考,助力疏通发展的堵点痛点,当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群众利益的‘代言人’。”陈晋辉说道。
3年间,他深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带着问题下去、揣着答案回来”,向省人大会议提交了多份建议,内容涉及科技创新创业、治理体系完善、产业布局优化、高层次人才引留等热难点问题。
聚焦制造型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他提出实施柔性引智引才战略,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放协同创新体系,与高校、科研院所集智攻关,积极推动青年技术骨干在重大专项中挑大梁、当主角,增强经营管理人才驾驭全局的能力,并实施更为灵活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通过培养工匠型人才、打造精兵队伍,将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动力。
聚焦装备制造业缺少龙头、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等问题,他提出建立产业链“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知识产权联合体,构建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集群,并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独角兽企业,成立上市工作专班,根据企业特色和意愿制定精准帮扶计划,促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不囿于一地,不限于一时,陈晋辉利用赴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地招商的机会,学习借鉴当地企业的先进经验做法,结合自身在企业一线的经历与思考,在今年1月举行的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意见建议》,针对产业配套体系不够完善、技术迭代升级速度慢、差异化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认定的事,就要一门心思做到底。”陈晋辉常说,在履职服务过程中多一分“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的勇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就能在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时,多一分担当和作为。
轴承虽小,却能承载千钧;初心不改,方能行稳致远。陈晋辉始终将匠心融入国之重器,将使命写入履职实践,用实际行动诠释企业家人大代表的坚守与责任。展柜前,小小的轴承再次缓缓转动,轻触环圈,陈晋辉目光坚定、初心如磐。
☉漳州融媒记者 蔡柳楠 通讯员 黄凌宇 韩晓婷
责任编辑: 徐世庆 孟庆昊